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网络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农机智能化 打开“三农”发展新空间(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5-15
摘要:“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我省水稻生产的薄弱环节。”省农科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李艳大博士介绍,多年来,他们开展了机插育秧配套技术、机插稻增产效应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共示范推广机械化育插秧面积718万亩,跻身全国前列

  “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我省水稻生产的薄弱环节。”省农科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李艳大博士介绍,多年来,他们开展了机插育秧配套技术、机插稻增产效应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共示范推广机械化育插秧面积718万亩,跻身全国前列。李艳大带领的团队凭着不服输的精神,用成果回应了质疑。

  对于正处在转型升级风口的农机推广研发机构,人才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省农科院农业工程研究所通过引进不同学科的博士和硕士建立研发队伍,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该所农机新技术新装备研发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已成功研发双季稻区8寸行距插秧机及农艺配套技术、GF4LZ-1.0全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履带谷物收集机、自动摆盘育秧播种机、水稻收获集捆一体机、水稻秸秆还田起浆机、叶类蔬菜收获机、水稻机插同步精量侧深施肥机、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技术和产品,部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这些“江西造”农机新装备一经亮相,立刻引起了省内外多家农机生产企业的浓厚兴趣。其中,刮板式谷物收集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去年已在安徽、湖南等多地进行了推广应用;双季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装备与技术被列为省农业农村厅主推农业技术。

  智能化农机装备的出现,一方面能够满足农村劳动力稀缺、农业高质高效作业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也是农机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占据市场高地的重要法宝。

  在省灌溉试验中心站试验基地,技术团队研发的灌溉排水自动控制系统设备自动连接气象部门网站,农户通过手机下载APP就可独自操控智能灌溉系统。目前,已有不少省内外种粮大户购买使用这套系统。

  不久前,位于鹰潭的江西中轻智能设备公司又交付了100多台无人机。该公司负责人说,他们研发的第三代智能植保无人机,可记录飞行轨迹和实时状态,实现智能精准喷洒农药,被纳入省农业农村厅植保无人机补贴资格后,植保无人机订单量大幅增长。

  目前,我省通信运营商已布局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智慧农业扎根赣鄱大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技术,驯化北方温带水果、南方热带水果,实现外地水果“江西种”。相信过不了多久,江西人就能吃上本地产的山竹、芒果、榴莲等热带水果了。

  新蓝图 农机农艺融合迸发农业新动能

  人们常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形容农民耕作的辛苦。随着智慧农业的兴起,“机器换人”未来潜力无限。而农机购置补贴的惠农政策落地,更是加速了我省农业机械不断向智能化迈进。

  这些年,宜丰县有名的种粮大户刘清泉陆续淘汰了一批手扶式小型插秧机,全部换成了智能大型插秧机。他自豪地向记者亮出了农机家底:烘干机4套、收割机5台、大型旋耕机6台、拖拉机6台、大型插秧机3台、小型喷药无人机4台。

  付志勇介绍,我省落实了今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亿余元,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逐年增多。一个较明显的变化是,在我省2018年至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目录中,农业用北斗智能终端列入其中,并被种粮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广泛青睐。目前,全省有1208家农机合作社活跃在广袤田野,今年将新培育100个农机合作社。

  数据显示,我省植保无人飞机保有量排在全国前列,粮食烘干机保有量增幅、现有保有量、烘干能力等均位列全国首位。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是,部分农机虽然解放了劳动力,但并非能包打天下,目前仍有许多瓶颈需要突破。

  “农机农艺融合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农机作用的发挥和农机化的发展。”谈到农机装备,省农科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所长吴罗发说,农艺繁杂多样,更新快,却难以实现农机化。比如有的果树花果同树,果实采摘机械难以精准下手。

  “我们通过对脐橙品种的改良,让原有的多枝变成单枝生长,从而破解了农机采果难题。”吴罗发说,通过努力,2017年3月,信丰县在大阿镇建设现代农业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区,采用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物联网智慧农业营销模式,为丘陵山区缓坡地机械化、智能化果业生产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作为农业大省和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我省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让土地适应农机,让农机进出通畅、作业高效。到今年,我省将建成2825万亩“宜机化”高标准农田。

  “原先都是零碎地块,要么锯齿形,要么月牙形,难以适应机械化作业。现在好了,政府不仅为我们平整了田地,还修建了沟渠和机耕道,每亩能节约耕种成本50元到70元。”今年春耕,余干县东塘乡东河村农民章雷平有着不一样的体验。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力推工业强省战略,矢志重塑“江西制造”辉煌,先后出台了多个相关文件。其中,省政府去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升级和农机装备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为今后农机智能化发展明确了目标任务和保障举措。

  到2022年,我省将培育2至3家在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农机装备生产企业;到2025年,建成2至3个具有规模优势、产业链完整的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水稻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丘陵山区、薄弱环节机械化全面突破,油菜种植、收获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0%和65%,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左右;利用3年至5年时间,支持新型农机主体建设200个左右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这一蓝图规划,将赋能我省现代农业体系,唱响农业“机器换人”主旋律。

  再假以时日,当农业机械足够智能,农民面对着电脑或手机终端控制机械完成农业生产时,农民将成为极具吸引力的职业。

  观点声音

  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潜能巨大

  江西省社科院专家尹晓健:

  农业的基础地位,体现在农业为人们提供生存必需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源源不断提供优质农产品,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必须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事实上,在我省,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已展示出显著优势和巨大潜能。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