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一旦形成,就如一张张递出去的名片,承载着特定信息。现代社会崇尚高效快捷,更需要直截了当、一语中的。“人设”恰恰满足这一要求,凸显人物辨识度,提高信息密度和表达效率,让人在海量信息中快速完成描述、认知、沟通,便于识别志同道合的人、形成群体认同,有助于构建轻松、亲切的社交氛围乃至和谐、共享的公共关系。 可以说,无论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社会生活的“大叙事”中,“人设”都在积极发挥作用。它不仅便于传播、交流,也包含自我要求和自我塑造。对个人来说,在不同场合会被识别成不同角色,努力符合不同“人设”定位,意味着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 作为公众人物,明星也会在媒介空间塑造自身社会形象,打造“人设”。实际上,明星的“人设”不是新事物,它与电影工业发展史几近同步。电影产业发展初期,制片厂会要求明星按照电影角色性格特点出现在公众视野,作为银幕形象的延伸。“入戏”的观众本来就有将角色与明星本人混同的倾向,银幕内外“人设”的互相印证又进一步强化这种倾向。这些鲜明的“人设”标签让明星本人更具识别度,有助于得到观众喜爱和认同。随着时代发展,媒介日益发达,明星与观众对话的渠道更加丰富直接,自我展示包装的方式也愈加多样化,不再拘泥于扮演的角色,而转为抓住自身特点予以强化,如“阳光少年”“励志偶像”等。一个准确、鲜明的“人设”是对外传播、树立形象的需要,也是汇聚正向力量的有效方式。 从专业术语到网络流行语,再到线下生活的常用语,“人设”的含义、应用范畴不断延伸、扩展,背后是明确定位、建立认同的思维。无论普通个体还是公众人物,当立下积极、正面“人设”时,不妨视作自我提升和自我规范的开始。在这个意义上,“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
我要评报 | 关于人民日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