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几”字湾顶端,内蒙古西部,有一座物产丰饶、文化厚重的城市——巴彦淖尔。 河套平原。 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就在这里。9月4日,内蒙古河套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引黄灌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黄河流经345公里,年引黄河水50亿立方米,浇灌着1100多万亩优质耕地,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素有“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美誉。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带就在这里。5万多幅阴山岩刻被称为“千里画廊”,恐龙足迹、秦汉长城等历史遗迹和蒙恬屯垦、昭君出塞等人文史诗,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番茄丰收。 国家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就在这里。巴彦淖尔拥有全国最大的有机原奶、葵花籽、脱水菜生产基地和全国第二大番茄种植加工基地,全国地级市中唯一四季均衡出栏的肉羊养殖加工基地,优质农产品出口93个国家和地区,贸易额连续十年居全区首位。 9月5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巴彦淖尔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巴彦淖尔市有关领导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该市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并表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巴彦淖尔市建成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 从0.8亿到813亿元 建国初期到现在,巴彦淖尔市经济总量从0.8亿元增加到813亿元,年均增长8%,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497元和17221元,分别为1978年的76倍和121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10.5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376倍。 甘其毛都口岸。 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工业经济支撑能力进一步夯实,服务业的带动作用逐渐凸显。对外贸易从无到有、蓬勃发展,甘其毛都口岸累计过货超过1亿吨,实现贸易总额近千亿元,成为全国对蒙过货量、贸易额最大的公路口岸。 临河城区。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4.9%,比建国初期提升45.8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128.6平方公里,公路总里程22933公里,公路密度百平方公里达35.6公里,位居全区第四位。京藏、京新高速、包兰铁路、临策铁路横贯东西,国道242北出蒙古国、南下广西防城港,巴彦淖尔机场通达全国主要城市。 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加强,70%的耕地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0%,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 全面打响“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河套平原素以出产优质农畜产品而闻名天下。但初级产品多,没有把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出来,很多东西“养在深闺人未识”。 华莱士飘香。 2017年以来,巴彦淖尔市把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作为全市发展的第一战略。科学谋划粮油、肉乳绒、果蔬、蒙中药材、饲草、生物质能六大重点产业发展。全面打响“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倒逼农业“四控”、减少乌梁素海面源污染,促进农产品品质提升,带动优质特色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建立健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北京、上海、香港和江浙等地大力宣传营销“天赋河套”品牌,品牌荣登2018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二位。建立品牌授权和退出机制,授权的11家企业49款产品供不应求,带动优质农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增收致富。“天赋河套”系列产品成为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供应商品。 “天赋河套”巴彦淖尔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形象揭幕仪式。 如今,“天赋河套”品牌已成为统领和推动巴彦淖尔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引擎。 与此同时,该市整合引进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营模式,建成美国金伯利农业示范基地,全力推动中国-以色列(巴彦淖尔)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中国-以色列(巴彦淖尔)沙漠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正在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统筹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 黄河流域最大的湿地乌梁素海,是鸿雁的故乡、鸟类的天堂。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镇污水、工业废水和农田退足,生态功能退化,成为重大生态隐患。 乌梁素海。 巴彦淖尔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紧盯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全面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把乌梁素海水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全力推进总投资56.78亿元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保护国家试点项目,积极争取恢复黄河故道,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彻底消除乌梁素海生态隐患。筹实施乌兰布和沙漠、乌拉特草原、乌拉山等生态治理修复。 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综合治理的思路和举措主要包括:在流域上游乌兰布和沙漠,加快建设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走防沙治沙与绿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减少泥沙流入黄河,阻止沙漠侵蚀河套平原; 在城镇和工业园区,实施点源污水“零入海”工程,多方筹资25亿元,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做到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全收集、全处理,今年年底前不再排入乌梁素海; 在河套灌区,通过严格管控、奖补激励、“天赋河套”品牌引领,倒逼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畜产品品质,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大行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在乌梁素海湖区,开展内源治理,实施生态补水、入海前湿地净化、网格水道、芦苇加工转化等工程,促进水体循环,改善湖区水质。今年已补水3.82亿立方米,预计全年可补水5.6亿立方米; 在湖区周边,全面开展矿山和草原生态修复,整顿矿山企业131户,修复治理乌拉山受损山体20.6平方公里。 2018年营商环境评价排名全区第一 5个区贫县全部摘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