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在跟两个旅游型的城市谈合作, X-Mudder泥泞障碍赛会把我们每年六个级别的比赛都放在这个城市里,并且确保我们最高级的比赛跟国际比赛打通,同时把一场国际级的比赛引入到这个城市。这代表什么?代表这个城市基本上半年内每个月都会有一场我们的进阶型比赛,从易到难,占据了整个城市非常黄金的消费周期。除了去落地比赛本身以外,我们把自己的训练基地以及选手的培训基地,也落在这个城市中。在没有比赛的时候,我们会联动城市内的运动中心、体育馆,组织大家去做当地的培训以及团建,并且让基地形成有效的运营。这样,我们IP的影响力就变成由一个周末的IP,变成365天长周期的、有影响力的产品。 因为跟这些城市谈的比较深入,我们会结合我们品牌落地的各项大型活动,都放到这个基地里做运营,所有跟我们IP合作的品牌活动,也都能有效导入到这个城市中。 此外,我们会把节目的拍摄放在这个城市,通过体育产业链最上游的媒体属性产品,二次甚至三次为体育IP以及城市去发声。我们打的是一个配套的组合拳,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次性的比赛落地。 整套系列产品的落地,跟一般一次性的比赛落地不一样。我们跟当地政府以及当地企业前期进行了大量沟通,将每个产品落地产生的影响以及能辐射的范围都算的很清楚,并且将一次性的比赛以及年度性的比赛,以及日常运营的基地产品投入产出比,都做了评估,这有助于企业以及当地政府去算成本账。但是我们在跟他们的合作中,强调的并不是说明年投入会比今年少,我们跟当地的合作伙伴商量时,如果我们今年达到某种效果,明年我们是不是应该追加到1.5倍到2倍的投资。 当然,针对城市投入的ROI比例,包括企业投入的ROI比例,我们也会做评估。通过媒体曝光,通过一些商务权益,通过未来产生的品牌影响力,以及日常内容运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去做综合性的评估。 我觉得未来三年是一个很好的时点,因为整个中国的运动氛围会非常浓。但是,选择体育项目包括选择 IP,不能盲目进行,需要结合城市的优势,以及长期运营的当地产业链,进行有效的IP匹配,并且对产业链的影响能做比较明确的估算,再选择适合自己的IP进行投入。而且,一旦投入IP的话,不要将IP投入的行为视为一次性的行为,而是长期投资的行为。并且,围绕着IP的投入,要逐步加大、加重力度。在知道当地的体育产业链能够围绕每年赛事IP的落地,形成一套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后,可以对赛事IP的落地进行适度的投入削减。这个可能是跟现在很多政府做的,比如说“第一年支持、第二年减半、第三年变成三分之一”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一个好的体育IP,培养周期最起码要5到10年,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能够应对短期的投入以及长期的产出之间的周期,并且能够通过复制、合作的方式,在这个周期内尽量整合更多产业链上的资源,这样才能有效的结合体育IP打造城市的名片以及标杆。 好了,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