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年纪大了频率就低,年轻就要多练。这都要参考个人的意愿和时间,根据每个人身体情况的不同,训练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比如,在训练的强度上可能会稍有差别。锻炼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现在很多健身房鼓励‘碎片化’的健身方式。其实无论如何,并非一周就必须去练习多少次。” 事实上,运动健身无处不在,刻意地去健身房只是其中的一种选择。健身房撸铁=最佳锻炼方式的观念,有些时候并不正确。 61岁的董伟方告诉记者,在退休后自己加入了许多“每日一万步打卡群”,群内的人大多都是刚退休或者已经退休多年的老年人。他们每天都会监督对方,如果有人没有达到日均目标,那么需要在群里发红包并解释原因。在这样的“鼓励式”监督下,董伟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瘦掉了十斤。 在他看来,很多年轻人喜欢到健身房去锻炼,倒真没有天天多走路来得实在。“我隔壁家的小孩,经常坐车去离家很远的地方健身,也没见有多大效果。我就每天走一万多步,我看他的减肥效果还不如我呢。多走走路,挺好的。” 建立科学的观念,锻炼配合规律的作息,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图为健身爱好者在健身房内锻炼。 对此,包赫表示,全民健身并非“全民健身房”,不同的人群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各种各样的锻炼方式。无论是哪种锻炼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像这样的“万步打卡群”,能给很多人提供锻炼的动力,且几乎没有成本,有它存在的价值。 《健康中国行动意见》中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分别不能少于90.86%和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例达到37%以上和40%以上。 这也意味着,即使在目前的“全民健身”热潮推动下,距离目标仍旧任重道远——和2030年目标相比不到7个百分点的差距代表着,需要有一亿新的锻炼人群加入。 事实上,如果能确立正确的健身观念,有计划科学地引导健身人群,那么这个目标也许并非遥不可及。(完)(以上部分人物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