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的热潮下,越来越多的人都加入了锻炼的行列。 图为健身房即景。 张一凡 摄 客户端北京7月23日电(张一凡) 当今中国体育正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将锻炼提上日程。然而不少热衷运动的人们,对健身其实还存在很多误区。全民健身的“热潮”之下,你真的学会怎么去锻炼身体了吗? 近年来,运动健身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话题。各个年龄段以及各种各样的工作人群,似乎都开始逐渐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而考虑。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参与健身的人越来越多,但实际情况中也存在不少隐忧。 不久前,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启动仪式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提及的一份调查中显示,中国居民经常锻炼的比例为33.9%,其中20至69岁居民经常锻炼率仅为14.7%,成人经常锻炼率处于较低水平,缺乏身体活动成为多种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人群,健身的方式也有所差异。 图为西宁市市民在健身舱内锻炼。记者 马铭言 摄 从中不难看出,20岁以下的青少年以及69岁以上的老年似乎看起来更加喜欢锻炼。而处于这两个年龄段区间之内的人似乎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疏于锻炼自己的身体。 28岁的孙腾是一名快递小哥,作为一个奋斗在北京的“北漂”,他正是属于2/3的“不经常锻炼人群”。对于不喜欢锻炼的观念,孙腾有着自己的想法。 “天天在外面风吹雨打,帮客户楼上楼下的跑,我认为我的身体结实得很。再说我们这行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哪来的时间锻炼?就算偶尔有休息时间,也更愿意和朋友们出去玩玩,毕竟工作生活太枯燥了。” 对此,北体大重竞技教研室健身教师包赫告诉记者,不少人的心中都会有孙腾的这种观念。“如果你是一个身材健硕的小伙,基于平时繁重的工作压力,锻炼身体并不是现在最重要的矛盾,没有未雨绸缪的想法是正常的。” 图为江西民众在新年前后登高健身或徒步越野。发 曹加祥 摄 包赫表示,很多人都是等到医生告诉他“你得练了,不练就要完蛋了”,才开始有警觉意识。医生的“最后通牒”是一种动力,而目前很多缺乏锻炼的人无非都是缺少动力。如果你有一个坚定的目标,无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反之亦然。而这些人很少会意识到,体育锻炼能帮助他们防患于未然。 劳动不能等同于锻炼。正如包赫所言,官方报告显示,锻炼可以预防疾病,愉悦身心,是维护身体健康一种积极、有效、经济的方式。定期适量进行身体活动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超重和肥胖及高血压、心脏病、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并能促进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懂得锻炼的重要性,建立健身习惯非常重要。但有时候太“勤”于锻炼身体,同样会出现弊端。健身的方法不对,会让很多努力白费功夫,甚至产生危害。事实证明,多数人群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还有很大盲目性。 图为健身爱好者在健身房内锻炼。 记者 张瑶 摄 今年32岁的“程序猿”王波林告诉记者,由于工作原因,自己身体在日复一夜的“敲代码”中变得愈发沉重。看着自己越来越高的发际线和越来越“无法直视”的体重,原本“英俊帅气”的他开始变得愁眉不展。 在这种逐渐加深的担忧之中,他逐渐有了锻炼身体的想法。起初先是在跑步机上跑了一个多月,但效果并不明显。“下血本”花一万多买了私教课后,王波林加剧了自己运动的频率。体重虽然略有下调,但是精神却好像一天不如一天。追问之下,他说出了他日常生活的另一个细节。 “我的工作类似于996的模式,因此我都是选择中午的休息时间去健身房。大概一周三次左右。有时候因为忙要加班到晚上,睡眠少导致二天没有精神,但是想一想自己的体重,仍旧会保持一周4-5次的频率。教练告诉我练的越多越精神,但好像事实并不是这样。” 全民健身不等于全民健身房。 张一凡 摄 就王波林的疑问,现在北京某知名健身房从事运动矫正的教练赵世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健身的目的有很多,但无论是为了减肥还是放松身体,都应该把锻炼的频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人群,太高的锻炼频率会导致身体的‘崩溃’。” 赵世杰表示,如果在结束了一天的疲惫工作之后,每天都要加以高强度的锻炼,对于身心的健康是弊大于利的。“就像一名足球运动员,长时间高密度踢比赛,会导致状态一天不如一天,同时也会增加伤病的频率。人体的机能都是有一个极限的,你如果越过这个极限,身体自然就会开始出现‘反抗’。” 一直而言,对于“运动量”的问题,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标准,甚至有的机构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来制定一个运动频率的计划。但在包赫看来,这样的计划并没有科学依据。 走路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