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14日,“鲁迅故里杯”第十四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在绍兴火热开赛,作为本届武术比赛的东道主和主办方之一,绍兴已两度“牵手”此项比赛,共吸引了超万名参赛选手齐聚“武林”盛宴。 谈起绍兴,我们脑海中常会浮现出浓厚的儒雅之气。近年来,绍兴“文武双全”的城市形象日益突出——体育正成为绍兴的活力新名片。 “围绕‘打造国际赛会目的地’的目标,绍兴正着力推动办赛与城市提升、产业转型相结合。”绍兴市市长盛阅春表示,要发挥体育赛事的带动效应,全方位改善城市风貌,全地域提升城市功能。 “赛事经济正在成为古城绍兴的新动能。”绍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顾涛表示,“赛事落地绍兴,对绍兴提升城市能级、刺激城市经济、扩大绍兴影响力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解码绍兴体育赋能城市的实践经验,总结以绍兴为代表的浙江各地体育产业发展经验,挖掘具有浙江特色的“体育样本”,7月12日晚,一场有关“体育赋能城市”的专题研讨会在绍兴举行,邀请了来自北京、上海的体育专家,十多位地方政府代表,近二十位体育企业代表,为体育如何带动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提到绍兴的体育产业发展情况,浙江省体育局副局长李华点赞道:“不管是赛事举办、赛事传播,还是社会影响,绍兴都让我们眼前一亮。”李华认为,浙江的体育发展不应局限于竞技体育,而要走出“小体育”的思维定势,培育“大体育”的观念。“借此次绍兴举办武术比赛之际,我们通过研讨会这一形式,请‘政企校’三方共商未来,将体育事业的理论研究交流和赛事举办结合起来,有利于‘体育’观念的深度推广和更新换代。” 为何“选中”绍兴体育?求是《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在开场致辞中表示,“体育赋能城市,运动振兴乡村”,既是看重了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美好前景,也是期待着跳出“体育”看“体育”,挖掘绍兴以体育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发展样本,讲好新时期的体育故事,进而“解码浙江”。 绍兴经验:文化牵手体育“谋变” 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车晓端在研讨会致辞中介绍,“体育赛事”不仅发扬了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其衍生的“赛事经济”和以媒体为代表的多方协作带来的“眼球经济”亦为绍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新的“蓝海”。 绍兴的赛事经济蓝海有多大?仅去年,绍兴就举办了全国性、国际性赛事33项,省级赛事45项,外地来绍参赛观赛人数超12万人次,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突破40亿元,带动相关产值超过10亿元。 “体育比赛,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比赛,它为我们绍兴增添了活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增添了文化的魅力。”绍兴市体育局局长吴海明介绍说,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推介,赛事逐渐成为覆盖体育、文化、旅游、娱乐等多个领域的消费狂欢,成为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载体。 前瞻思辨:新时代下重构体育产业方法论 体育究竟如何赋能城市?我们首先要从理论上打通体育带动城市发展的“任督二脉”进而找到具体的“方法论”。 “后小康时代,休闲的主要内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体育、旅游、教育、健康、养老六大幸福产业,其中体育产业是很重要的核心产业。”会上,北京大学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何文义以《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为主题发表演讲,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以及新时代下体育全产业链与跨界融合发展新模式。 “体育事业+商业模式=体育产业。”何文义指出,有体育资源不代表能形成体育产业,要真正将体育事业变为体育产业,要把握从体育资源到体育产品再到体育产业这三个阶段。 就城市而言,如何打造体育产业?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黄海燕给出“四部曲”:一是围绕城市发展做好时尚体育城市建设规划,二是建立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时尚运动项目体系,三是加强时尚体育项目赛事引领,四是完善时尚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赋能城市:“体育+”成为发展新引擎 发展体育产业需要理论支撑,更需要地方政府的实践探索。 文旅产业和体育产业“双生并蒂”。绍兴市文旅集团董事长胡华良表示,在体育赋能城市、振兴乡村的过程中,体育产业与文旅产业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随着“文旅+”、“体育+”的模式不断推广应用,两者共赢合作、明日可期。 本次武术比赛就利用宣传片和旅游节目将绍兴的文化和体育巧妙糅合在了一起。研讨会现场,本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公益宣传片和《武侠风行古越城》特别节目正式首发,主持人李晶用电视旅游节目的方式走进鲁迅故里、沈园、书圣故里、 兰亭、东湖、鉴湖、大禹陵七大著名景点,将绍兴名人、绍兴民俗、绍兴古城、绍兴生活等绍兴风貌和武术文化有机结合,每一帧画面都体现出了“魅力绍兴,文武双全”的城市品牌。 此外,比赛期间大赛组委会还向参赛选手赠送了具有绍兴特色的纪念品——Q版乌毡帽。新潮的花纹、时尚的戴法,中外选手赞不绝口。 从绍兴转向地处浙江大花园建设核心区的丽水。丽水市创新办专职副主任周海忠表示:“体育不光是强身健体,也是新时代的时尚,在丽水‘大花园建设’中也应平衡好体育元素的比重。” 湖州市体育局副局长姚明星则表示,体育产业发展应需要一定的政策空间、常态化的部门联动,举办一个体育赛事,不仅是体育部门的工作,需要联通各个职能部门。” “2017年,温州成为首个社会力量办体育全国试点,为此,我们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产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办体育。”温州市体育局副局长邢永汉认为,发展体育产业首先要贯彻落实政策,其次是要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注重体育产业平台的搭建,最后要加强引导。 多方驱动:社会资本入场的浙江特色 本次研讨会,来自全省十多位体育企业家代表分享了各自在体育振兴乡村上的经验和做法。 “美国3亿人口,每年有5800多场专业赛事;中国14亿人口,每年只有1000多场专业赛事,巨大的差距也预示着中国体育产业的无限前景。”杭州易万斯体育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盖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