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前,我國地區間服務業發展水平差異不大,主要為滿足工農業生產和人民基本生活提供服務。改革開放后,各地區工業化、現代化建設進程以及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服務業呈現出不同的地域特點和階段性特征。2018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0%的地區共有15個。其中,北京、上海服務業增加值佔比分別達到81.0%和69.9%,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隨著服務業的不斷壯大,地域集聚和行業集聚趨勢初步顯現。從區域上看,服務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2],2018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北京、上海服務業增加值絕對額位列全國前6位,佔全國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45.6%﹔從行業上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集聚度相對較高,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3]中,兩個門類營業收入排名前3位的省份營收之和已經超過全國總量的50%。 (三)服務業所有制結構日益多元 改革開放前,服務業一直以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為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在服務業中快速成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一步放寬金融業等行業市場准入和限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服務業市場化水平不斷提升。2018年底,全國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中,私人控股企業數量佔比超過65%,營業收入和從業人員佔比分別接近35%和45%﹔港澳台和外商控股企業數量佔比雖不足5%,但營業收入佔比已超過13%。 (四)服務業發展效率穩步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后,一系列助推服務業發展的改革措施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私人辦企業難度,財稅體制改革減少了服務業企業稅收負擔,“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掀起了全社會創業創新熱潮,“放管服”改革優化了營商環境。據工商和稅務部門數據顯示,2018年,服務業日均新登記注冊企業接近1.5萬家,全年服務業新登記注冊企業佔工商新登記注冊企業的比重接近80%﹔服務業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0.5%,高於第二產業3.1個百分點,佔到稅收收入總量的56.8%。服務業發展環境的不斷改善,增強了服務業企業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服務業生產效率穩步提升。2018年,我國服務業全員勞動生產率[4]較新中國成立初期(1952年)和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分別提高了10.7倍和7.1倍。 四、服務業新動能加快孕育,新產業新業態亮點紛呈 新中國成立70年,服務業積極適應時代變化,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興服務業蓬勃發展,新動能茁壯成長,服務業迎來了快速發展期。 (一)生產性服務業步入快速成長期,支撐制造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黨的十八大以來,制造業企業為提升核心競爭力,分離和外包非核心業務,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日趨迫切。而新一輪稅改及時打通了二、三產業間稅收抵扣鏈條,有力促進了制造業、服務業的分工細化和融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得以快速成長。2016-2018年,規模以上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3.3%,高於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年均增速0.5個百分點。其中,與制造業生產密切相關的服務行業發展勢頭較快。2018年,規模以上工程設計服務、質檢技術服務、知識產權服務、人力資源服務、法律服務和廣告服務企業營業收入較上年分別增長18.0%、10.3%、25.1%、20.1%、17.5%和17.5%。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壯大,為制造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提供了更多的專業服務支持,有力促進了我國產業由生產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加速轉變。 (二)互聯網行業躍入高速增長期,深刻改變社會生產生活方式 20世紀90年代我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后,互聯網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快速成長。2008年后,隨著智能手機以及3G、4G通訊網絡的推廣普及,互聯網開始迅速滲透到普通大眾日常生活中,互聯網上網人數大幅攀升。2018年底,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達8.3億人,移動電話普及率達112部/百人,分別是2008年的2.8倍和2.3倍。黨的十八大以來,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成熟,互聯網與國民經濟各行業融合發展態勢正在加速成形,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共享經濟、數字經濟深刻改變了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加速重構經濟發展模式。2012-2018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從11929億元增長到32431億元。2014-2018年,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分別達到32.8%和21.2%,遠超規模以上服務業11.1%的年均增速。 (三)“幸福產業”邁入蓬勃發展期,助推公共服務量質齊升 新中國成立70年,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會服務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大幅改善。2018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9萬所,其中普通高校2663所,是1949年的13倍﹔各類醫療衛生機構99.7萬個、床位840萬張,分別是1949年的272倍和98.9倍﹔公共圖書館3176個、文化館(站)44464個,分別是1949年的57.7倍和49.7倍﹔社會服務床位782萬張,是1978年的48倍。2017年全國體育場地已超過195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66平方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2008年全面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十二五”時期初步形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2018年底,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9.4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達13.4億人,建成世界上最龐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服務領域建設,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幸福產業蓬勃發展。2017年,旅游及相關產業、文化及相關產業、體育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37210億元、34722億元、7811億元,比上年增長12.8%(未扣除價格因素,后同)、12.8%、20.6%,佔當年GDP比重分別達到4.53%、4.23%、0.95%。2016-2018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中,健康服務業、養老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3.3%和28.1%,我國公共服務規模、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