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服務業規模日益壯大,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質量效益大幅提升,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逐步成長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 一、服務業規模日益壯大,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一大產業 新中國成立70年,是服務業快速成長的70年。1952-2018年,我國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從195億元擴大到469575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年均增速達8.4%,比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速高出0.3個百分點。 (一)改革開放前,服務業在波動中發展成長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服務業處於輔助和從屬地位。這一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增長不穩定,服務業與經濟運行趨勢基本一致,在波動中發展成長。1952-1978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從195億元增長到905億元,年均增長5.4%,比GDP年均增速低0.8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低5.6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偏低,1978年末,我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隻有24.6%,排在三次產業最末位,比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分別低3.1和23.1個百分點。 (二)改革開放以來,服務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拉開序幕,服務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這一時期,服務業各領域改革穩步推進,行業准入門檻不斷降低,服務業發展速度較快,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不斷提升。1978-2012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從905億元增長到244852億元,年均增長10.8%,比1952-1978年均增速快1倍,比GDP年均增速高0.9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低0.5個百分點。1985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第一產業,2012年超過第二產業,上升至45.5%。 (三)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黨的十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服務業發展,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來培育和促進服務業新經濟、新動能的發展壯大,平台經濟、共享經濟、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服務業發展進入新階段。2012-2018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從244852億元增長到469575億元,年均增長7.9%,高出GDP年均增速0.9個百分點,高出第二產業1.3個百分點。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進一步上升,6年提高了6.7個百分點,2015年超過50%,2018年達到52.2%,佔據國民經濟半壁江山。 二、服務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對經濟發展影響力日益凸顯 新中國成立70年,我國服務業發展實力日益增強,對國民經濟各領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經濟增長、就業、外貿、外資等方面發揮著“穩定器”作用。 (一)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穩步提升 改革開放前,我國服務業基礎薄弱,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1978年底,服務業對當年GDP貢獻率僅為28.4%,低於第二產業33.4個百分點。改革開放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企業、居民、政府等各部門對服務業需求日益旺盛,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1978-2018年間,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提升了31.3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對GDP貢獻率呈現出加速上升趨勢,6年提高14.7個百分點,接近改革開放40年增幅的一半,2018年達到59.7%,高出第二產業23.6個百分點。 (二)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持續增強 改革開放前,工業、農業是我國吸納就業的主體,1953-1978年服務業就業人員年均增速雖然達到3.7%,但比重相對較小,1978年服務業就業人員佔比僅為12.2%,比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分別低58.3和5.1個百分點。改革開放后,在城鎮化建設帶動下,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和新增勞動力進入服務業,服務業就業人員連年增長。1979-2018年,服務業就業人員年均增速5.1%,高出第二產業2.3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后,服務業繼續保持4.4%的增長速度,平均每年增加就業人員1375萬人。2018年底,服務業就業人員達到35938萬人,比重達到46.3%,成為我國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 (三)服務貿易佔對外貿易比重不斷上升 改革開放前,除了對外援建項目和少數外國友人來華旅游外,對外服務較少。改革開放后,我國積極開展國際間經濟、技術、學術、文化等合作交流,服務貿易規模快速提升。1982-2018年,服務進出口總額從47億美元增長到7919億美元,年均增長15.3%,比貨物進出口總額[1]年均增速高出1.3個百分點。2016年,我國服務進、出口規模在世界排名分別位列第2位和第5位。2018年,服務進出口總額佔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達到14.6%,較1982年提升了4.5個百分點,越來越接近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近年來,隨著我國服務業競爭力的不斷提升,服務出口額呈現加速增長態勢。2017年、2018年服務出口額分別比上年增長8.9%和16.9%,高於服務進口額當年增速5.5和4.7個百分點。 (四)服務業吸引外資能力大幅增強 改革開放后,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日益擴大。1983-2018年,外商直接投資額從9.2億美元增長到1383億美元,年均增長15.4%。從投資方向看,2001年以前,外商主要投資於制造業﹔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服務業對外資的限制進一步放開,投資於服務業的外資比例大幅上升。2005年外商直接投資額中,服務業僅佔24.7%,2011年這一比例已經超過50%,2018年達到68.1%,服務業已經成為外商投資的首選領域。 三、服務業轉型升級有序推進,發展質量效益穩步提升 新中國成立70年,服務業實現了由門類簡單、地區差異低、單一公有制向門類齊全,區域協調、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轉變。服務業產業結構、行業結構日趨協調優化,發展質量效益穩步提升。 (一)傳統服務業加速升級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服務業部門構成簡單,內容及形式比較單一。1952年服務業各部門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35.9%、14.9%和7.5%,總和接近60%,構成服務業主體。經過70年建設,服務業門類更加齊全,各部門發展更趨均衡。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比重不斷下降,2018年分別為17.9%、8.6%和3.4%,總和已不足30%,較新中國成立初期比重下降近一半。金融業、房地產業等現代服務業對經濟支撐作用逐漸增強,2018年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14.7%、12.7%,較1952年上升了8.7和5.6個百分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更是經歷了從無到有的快速發展,影響力越來越大,2018年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分別達到6.9%和5.2%,按不變價計算,近3年年均增速更是高達23.4%和9.9%,成為助推服務業持續增長的新動能。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加速轉型升級,紛紛依托新技術發展電子商務、網絡訂餐、網上零售等新業務新商業模式。2015-2018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速分別為17.8%、28.8%﹔2018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18.4%。 (二)服務業區域結構不斷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