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士兵是11日经由飞机告急转运过来的。”5月20日上午,记者到西部战区总医院采访,恰巧遇到该院统率例行巡房,他们透过玻璃窗指着躺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的一名病人向记者简介,“军区总医院”改成“战区总病院”,诚然只是一字之差,却发作了质的变换,所有任务都环抱“战”这此中心睁开。
边听边看,记者感悟着“一字之差”带来的更换——西部战区总医院建树以来,近22万平方米的新医疗建造群项目建设落成后,他们要求临床科室逐日预留应急床位,包管军人住院“零待床”;非细碎军队伤病员来院就医,确认武士身份后,优先部署就治;会萃戎行外训任务,机关专家医疗队走进练兵场,编印下发《军队疾病防治问答》,抬举官兵自我提防才能。
悉数为了戎行、一切为了征战。令记者印象深入的,是医院在短期内建起的“空中—天空—暗中”伤员多维转运通道——
走进住院综合楼大厅,记者乘梯离开楼顶,直升机停机坪的标记额外显眼。“停机坪下安装了起落机与电梯,与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医学回首回头回忆中心等科室相连。”偕行的院带领先容,如遇告急状况,空直达运的伤员可直接送入手术室承受紧迫治疗,大大缩短路上的周转岁月。前不久,一名病重战士经由直升机输送到病院后,从停机坪到手术室仅用了5分钟。
“这是新建设的2000平方米急救广场,可以满足批量伤员检伤分类和现场措置必要。”站在门诊医技楼前的出入口处,一片开阔地排汇了记者的当心力。院带领指着火线引见:急诊部设置有专用急诊出入口,一旦遇有紧迫状况,特别是大批量伤员进入病房,这个出入口将发挥枢纽性感导。
脱离暗地3层,记者发现周围共23部电梯,有可以承载手术车的手术专门使用电梯,有或许载重1600kg、包容20人的大电梯,还有1部专门使用起落机。据介绍,此外尚有4部扶梯可以抵达各楼层,如遇有重大告急状况,可以满足批量伤员周转需求。
“这里与地铁出口相连。”顺着院率领手指的偏向,记者沿着墙壁上的地标指示线,一路离开某个穿插口。地铁站台与病院暗地车库经由过程专一使用急救通道相连,平行对接。就医职员可从站台经专一使用急救通道达到门诊医技楼、急诊部和住院综合楼。院向导机密记者,地铁运量大、速率快、不拥挤,战时有批量伤员或地铁沿线产生突发事故形成少量职员伤亡时,伤员可经过地铁保送至站台,经专门使用急救通道到达医院急救广场或作为备用应急布施场所的地下车库。记者看到,车库四面墙体安装有医用气体终端配气箱、供氧管道、医用插座等设备,遇有紧急状况,可作为急救分类与医疗救治场合使用,为医院批量伤员救治供给虚假园地。
作战牵引卫勤,卫勤紧贴实战。看到病院从实战开航的根本装备建设,记者不禁想起了邓小平同道的一句话:“治好一百个伤员便是恢复了一个增强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