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余村,谭主梳理了习近平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调研目的地,他至少在18地曾就生态保护提出要求和指示。从重庆、武汉考察“长江经济带建设”,到甘肃听取祁连山生态修复情况,再到云南察看滇池保护,对环境保护,始终重点关注,念兹在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10次关心,亲自参与环境治理的福建木兰溪。2017年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2045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7倍多。莆田市青垞村依托木兰溪发展乡村旅游顺利脱贫,全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 一路走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020,很特别,是诸多重要目标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疫情大考之年。尽管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对生态保护的坚持,丝毫没有动摇。最近两次考察,都是“生态+”型调研。 此行陕西,关键词是扶贫,但首站选择秦岭。所警示的,正是人和青山都不能“辜负”。 20多天前,习近平在浙江调研,先去了港口和中小企业,又去了“两山论”的发源地安吉余村和西湖。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告诉谭主: 最近的考察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我们要的经济复苏绝不是简单的GDP的反弹,一定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反弹。比如,疫情之下,中国没有放宽投资标准,反而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基建,倾斜新能源汽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其实,绿色发展理念在习近平心中,早已萌芽。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的时候,就提出了“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理念。 这样的理念在中国大地上也已经徐徐铺展,中国的实践证明,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是哈姆雷特式的两难选择。 2014年,改革启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后,经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被放到了一个小组。 2015年,顶层设计。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公布。 2016年,问责推进。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设并实施,随着生态环境评估后续跟进,唯GDP论的政绩观开始扭转。 2017年,制度明晰。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两大部委成立,分别整合了8个和7个部门的职能。 其中,自然资源部建立的自然资源负债表,直接把所有自然资源作为一种国家的资源,记录在册。 这种对自然的珍视,对绿色的守望,一以贯之,最终形成了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的承诺和誓言: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 持续关注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人,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里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变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别小看只增加了一个“草”字,却把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纳入生命共同体中,因为我国草原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41.7%。一个“草”字,体现了习近平深刻的大生态观。 小到一棵草,中国人尚希望与之繁荣共生,更不用说大自然与人类。 和谐共生,良性互动,永续发展——这样的“共同体”理念,放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足见其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李显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