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热评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四大城市群“新基建”竞争: 城市格局迎洗牌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07
摘要:四大城市群“新基建”竞争: 城市格局迎洗牌 新基建,城市群

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升级已迎来重要转折点。

“新基建”一词在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被首次提及,“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亦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3月初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不同于以往对公路、铁路、水利等传统“铁公基”的概念理解,新基建的“新”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智能制造领域,其本质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新基建主要包含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

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度超前,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前面。谁为未来经济转型升级提前铺路,谁就更可能抢占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制高点。如今,七大赛道的发令枪均已打响,新基建的身影正频频出现于多地新公布的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中,5G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等项目成为引领新一轮投资的亮点。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5个省区市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及新型基建。以广东为例,2020年将在全省新建6万座5G基站,新基建投入预计超500亿元。广州更率先推出针对新基建的产业政策“新基建10条”,投资力度之大、政策出台之快,足见地方对新基建的重视程度。

近年来,中国城市群建设加速推进,人口和产业进一步向大都市圈和城市群集聚,也为新基建创造了更广阔的需求。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空间已成为新基建的核心载体,未来中国城市格局也将因新基建的机遇而迎来深刻变革和新一轮洗牌。

在此背景下,21世纪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城市群和重点城市,全面梳理当下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影响下的区域格局。

5G:八大中心城市领跑

5G正在新基建中扮演领头羊的重要角色。

5G与工业互联网息息相关,二者的融合应用一直都是社会讨论的热点。在5G技术标准制定初期,工业应用就是5G需求研究的重点。

2017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将5G列为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并提出开展5G面向工业互联网应用的网络技术试验,协同推进5G在工业企业的应用部署。因此,我们将5G和工业互联网两个领域整合为一个方向进行探讨,重点讨论作为底层基础设施的5G基建。

需要指出的是,新冠疫情并未影响5G建设的速度。2020年5G投入相比去年成倍提高,三大运营商和中国铁塔今年5G投入达1973亿元,预计年底5G基站数超55万个。

中国5G发展版图可从最初试点城市名单上一探究竟。2019年6月,中国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以及中国广电发布了5G商用牌照,这也标志着中国5G时代正式开启。之后,首批5G试点城市曝光,包括北京、雄安、沈阳、天津、青岛、南京、上海、杭州、福州、深圳、郑州、成都、重庆、武汉、贵阳、广州、苏州、兰州18个城市。

这18座城市全部为所在区域的核心城市、节点城市,共包括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8个,省会城市10个,计划单列市2个,除西安外的其余8座国家中心城市全部入选。《2019中国首批5G试点城市通信产业发展潜力研究白皮书》评估结果显示,发展潜力总分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和成都。

大城市群的5G基建聚集效应同样表现突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的入选城市数量分别为3个、3个、2个、2个,占首批试点城市名单的半壁江山。

从地理分布来看,上述18座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亦符合按人口密度划分的“胡焕庸线”。伴随地理位置逐渐西移,试点城市明显减少,而在人口密度较低的“胡焕庸线”以西,仅有兰州入选首批5G试点城市。

对于上述现象,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东部地区城市经济基础良好,且通信产业基础优良,大量通信相关企业聚集于此,涵盖基站、核心网络设备以及通信终端等多个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已形成良好的产业氛围。

在未来的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群势必要承接更多的人口经济要素,为防止5G等基础设施出现短缺,在重点地区开展适度超前的基建投资有其必要性。

人工智能:京津冀优势明显

人工智能的全国总体布局,也与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关系颇深。

2019年9月,科技部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提出,要“重点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进行布局,兼顾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协同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到2023年,布局建设20个左右试验区,推动人工智能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

最近一个月,人工智能试验区再次迎来扩围。

3月9日,科技部发函支持济南、西安、成都、重庆4个城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自此,包括先前获批的北京、上海、合肥、杭州、深圳、天津6个城市和浙江省德清县,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扩容至十市一县。

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各个区域竞争力格局如何?

根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19)》,从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指数综合排名看,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上排在第一梯队,分值分别为90.1、42.8、28.5、25.9和18.1。京津冀城市群以总评分97.7分,位列四大城市群之首。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工智能发展水平之所以遥遥领先,其原因在于产业布局较早。北京作为中国最早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城市,其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和专利数量连年居全国第一,京津冀整体的产业集群已较成熟。

截至2019年2月,中国共有745家人工智能企业,其中京津冀地区人工智能企业占总数的44.8%,长三角地区企业约占28.7%,珠三角和川渝地区分别占比16.9%、2.6%。

大数据中心:贵州夺头筹

与其他六个领域相比,大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由来已久。

自2013年工信部等五部委发布《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以来,已有7年时间,我国大数据中心产业发展明显呈现出规模化、集中化、绿色化等发展趋势,并形成了贵州贵安、河北廊坊基地、呼和浩特基地等多个数据中心产业集聚区。

目前,我国已先后批复建设8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包括贵州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京津冀、珠三角两个跨区域类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上海、河南、重庆、沈阳等四个区域示范类综合试验区,内蒙古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验区。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