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热评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文化名人堂】福建梨园戏传承中心著名鼓师尤毓彬(上)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02
摘要:华广网由中国华艺广播公司主办,博览天下、透视台海、关注两岸,为全球华人提供大陆、台湾、两岸、港澳及华人世界的新闻资讯和广播节目。

他从小跟着父亲去演出,司鼓独特的演奏方式勾起他学习的兴趣;每一个演出剧目他都反复琢磨,鼓点与演员表演的配合极其考验功力;近些年他常赴世界各国交流,让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碰撞出火花。他就是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著名鼓师尤毓彬。

2014年第四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显示,上世纪末中国有394个剧种,到2004年只剩260个剧种仍在演出,而目前只有不到200种。2016年教育部提出”将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倡议。近年来,传统戏曲与校园教育的合作宽度和广度也逐渐加大。而在“非遗”大市泉州,关于戏曲进校园,不仅老一辈的艺术家身体力行,年青一代的90后戏曲演员也在工作之余将传统文化带入校园,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的儿童和青少年对国粹产生热爱。

走进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随处都可以看到认真投入排练的演员和演奏员。在几位阅历较高的老艺术家中间的一位90后司鼓演奏员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她叫尤梦兰,她从一名梨园戏演员到一名司鼓演奏员再到一位热心于将传统文化带进校园的年轻人,这让记者恍然大悟,“传承中心”这几个字并不是徒有虚名的,“传承”是这里的每一位演职人员都在做的事情。

由于尤梦兰从梨园戏演员转行到司鼓演奏员不久,对于技艺的熟练度以及与演员的配合都是可圈可点的。在排练的过程中有热心的老师傅在一旁对她进行节奏的控制和指导,这个人就是今天节目的主人公,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著名鼓师尤毓彬。

司鼓老师傅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的传承给年轻一代,这一幕,也正是梨园戏能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之一,那就是“传帮带”。那么,究竟什么是司鼓?它在整场演出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谈及尤毓彬与梨园戏结缘,这就要从他的祖父说起,50年代,祖父是南安官桥剧团的文艺积极分子,在祖父的熏陶下,尤毓彬的父亲尤春成七八岁起就经常到戏台看演出,如果父亲在学戏方面表现出色,祖父便会给他2角钱,让他自己买票到剧院看戏,以资鼓励。之后,父亲尤春成成为了一名梨园戏丑角演员。当然,在这个戏曲世家里出生的第三代尤毓彬也因耳濡目染,渐渐对梨园戏表现出了较浓厚的兴趣。

童年的世界应该是糖果色的,而尤毓彬的童年似乎多了一些黑白色,因为学鼓的过程很枯燥,每天将废旧报纸摞起来画个圈,作为鼓芯进行练习。坚持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艰难的,但是作为“过来人”,父亲尤春成只对儿子说了一句话:“学一样就要像一样。”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尤毓彬考入艺校梨园班开始系统的学习打击乐。尤毓彬介绍说,梨国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自成体系的科步。它的基本程式称为“十八步科母”, 要求做科时要 “一句曲一步科”。正是这种严格规范的程式,对于演奏员来说鼓点的配合就需要先吃透传统戏。


在传统梨园折戏《玉真行》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听到司鼓演奏员通过“砰砰”、“嗒嗒”等不同的节奏声音来烘托演员的心情变化。细细品味发现这部传统剧目,演员通过缓慢的步伐、幽怨的唱腔,体现了玉真在荒山野岭里的孤零形象。又以“捧伞”“送伞”、“扛伞”、“放伞”、“云伞”、“拄伞”这些动作,表现玉真跋涉路途和急于会夫的炽烈愿望。对于这些细节的观察和配合,演奏员是不能有一丝马虎的。通过传统剧目的学习,尤毓彬在司鼓演奏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4年尤毓彬进入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开始接触到越来越多移植的新编戏,对他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尤毓彬不善言辞,对于获奖经历和取得的成绩都轻描淡写的带过。在采访过程中,他说的最多的就是他跟着剧团去世界各地交流的经过和感悟,这也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迎来了春天,正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下期的文化名人堂节目,我们将继续聆听尤毓彬讲述剧团走出国门的故事。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