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60.48万亩,占比130.24%。其中:完成为民办实事任务131.25万亩,占比131.25%;完成水土流失治理投资工程包4.34亿元,占比106.38%。完成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批复1327件,征缴水土保持补偿费3.53亿元。 森林 全省森林面积8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6.80%,森林蓄积量7.29亿立方米,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保有面积286.3万公顷。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89起,受害面积577.53公顷,森林火灾发生率和受害率分别为1.0次/10万公顷和0.06‰。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8.02万公顷,成灾面积0.29万公顷,成灾率0.37‰。 海洋 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监测站位83个,春、夏季各监测1次,共鉴定出-26-浮游植物358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洛氏角毛藻、奇异菱形藻和菱形海线藻等。浮游植物密度平均值为3.05×107个/立方米,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64。 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监测站位83个,春、夏季各监测1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44种(不包含幼虫、幼体),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主要优势种为太平洋纺锤水蚤、小拟哲水蚤、亚强次真哲水蚤、中型莹虾、肥胖箭虫、软拟海樽和异体住囊虫等。浮游动物密度平均值为329个/立方米,生物量平均值233毫克/立方米,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62。 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监测站位83个,夏季监测1次,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354种,主要类群为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主要优势种为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背毛背蚓虫、奇异稚齿虫、丝鳃稚齿虫、豆形短眼蟹和短叶索沙蚕。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平均值为130个/平方米,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83。 自然保护 全省共建立自然保护区93个,其中国家级17个、省级2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5.6万公顷。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57处,其中国家级30处,省级127处,森林公园总面积达17.66万公顷。持续推动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试点区面积9.42万公顷。建设国家湿地公园8处(含试点),总面积7261.41公顷。 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泰宁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全省建立风景名胜区54处,其中国家级19处、省级35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3.6万公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建立国家海洋公园7个,总面积2.36万公顷. 全省已建立世界地质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16个,省级地质公园7个,地质公园总面积44.0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以上地质公园面积42.06万公顷,省级地质公园面积2万公顷。 措施与行动 《福建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由福建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于2018年11月23日通过并公布,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编制印发《福建省松材线虫病防控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2年)》,落实属地政府防治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学防控。 组织“绿盾2018”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实地核查、查处及整改工作,启动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红外监测。开展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百日攻坚”行动,基本完成试点任务。 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制定出台《福建省省级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福建省湿地占补平衡暂行管理办法》和《福建省湿地名录管理办法(暂行)》。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天然林保护管理政策,除项目建设使用林地、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必须严格规范审批外,严禁采伐天然阔叶林和皆伐天然针叶林,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严禁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持续开展“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 气候变化 自然灾害 气候与水资源 2018年,全省气候总体平稳,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高温和气象干旱。台风登陆个数少、整体影响偏轻,雨季降水强度偏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近8年中属较轻,但略重于上年。全省年平均气温显著偏高,降水、日照正常。年平均气温20.3°C,比上年偏低0.1°C,较常年偏高0.8°C,与2016年并列1961年以来历史第三高。降水量1558.1毫米,较常年偏少6%。日照时数1784.8小时,较常年偏多82.7小时。2018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777.03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少34.1%,入海水量694.1亿立方米。 自然灾害 2018年度全省陆地及近海地区共发生3.0级及以上地震51次,最大地震为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S6.2级地震。陆地发生3.0级及以上地震3次,为2018年7月12日三明明溪ML3.9级地震,2018年11月25日莆田仙游ML3.3级地震和2018年12月10日莆田仙游ML3.0级地震。 全省海域全年共发现赤潮5起,集中发生在5~6月期间,累计最大影响面积38平方公里,发生次数和累计影响面积均低于近5年平均值。赤潮主要分布于宁德、福州和泉州等近岸局部海域。赤潮优势种主要为有毒的米氏凯伦藻、链状裸甲藻和无毒的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 全省经历9个台风(1个登陆)、1个登陆热带低压、19场暴雨、8次强对流、10次冷空气(2次强冷空气)、11次高温过程和春夏气象干旱。前冬雨雪交替。1月上旬暴雨致中南部多个县(市)日降水量破历史同期极值;2月上旬出现持续低温,光泽、福州、罗源等10县(市)最低气温跌破历史2月纪录,屏南、宁化、福州等18个县(市)城区出现小雪,城区降雪最南端抵达泉州。 高温出现早、天数多。5月出现少有的大范围高温天气,高温初日(5月16日)为历史第二早,全省近2/3县(市)城区最高气温突破当地历史同期极值,全年35°C以上高温日数和高温过程数均为历史第三多。降水局地性、极端性强。5月7日厦门突发局地特大暴雨,最大3小时和1小时降水量远远超出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历史极值,造成厦门思明区严重积涝;9月三场暴雨致三明、南平、宁德、漳州局部县(市)小时或日降水量破纪录,出现暴雨洪涝灾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