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背景区域空气质量保持稳定。酸雨污染仍较普遍。 根据《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技术规定》,按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小到大排序,全省9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优开始排名,依次为南平、-12-宁德、莆田和龙岩(并列第三名)、厦门、福州、三明、泉州和漳州,首要污染物均为臭氧。在全国1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厦门、福州空气质量排名分别为第7位、第8位。 酸雨全省降水pH年均值为5.40,酸雨出现频率为29.9%,同比上升7.0个百分点。措施与行动全面完成《大气十条》各项目标任务,国家对我省《大气十条》实施情况终期考核结果为优秀。《福建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由福建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13-会议于2018年11月23日通过并公布,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强化源头管控。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产业布局规划环评,调整优化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55.4%,清洁能源比重不断提高;优化交通结构,实施《福建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专项规划》,提高货物铁路运输比例,发展多式联运,“联通一带一路的厦门国际航运中心海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列入全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 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印发《福建省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方案(试行)》,重点在厦漳泉、环湄洲湾、环罗源湾—三都澳三大区域构建完善“统一指挥、上下联动、统筹协调、分工合作、权责明晰”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推动区域空气质量整体提升;相关城市签署了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备忘录,细化相关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开展福建省臭氧污染成因来源及防治对策研究,印发《臭氧污染防控指南》,提升臭氧污染防控水平。 强化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在全省石化、化工、钢铁、制鞋、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企业,推进实施120个省级精准治理减排项目,实现VOCs减排近9000吨、NOx减排3000多吨,协同减排颗粒物600多吨。 强化锅炉污染整治。推进清洁化改造,实施200多台燃煤、生物质及燃油锅炉改天然气或改电;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实施长乐滨海、福鼎文渡、霞浦盐田等工业区集中供热项目,严格达标排放监管,淘汰小锅炉164台807蒸吨。 强化“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全省共排查“散乱污”企业-14-2000多家,分别对1500多家、400多家、20多家企业实施关停、改造、搬迁入园等措施。 强化预警预报。建立按地市精准推送环境质量监测预报和预警信息制度,推动地方提前采取污染防控措施,防范不利气象条件下空气污染的发生。 声环境 城市声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定。 道路交通噪声全省24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8.6dB(A)。其中,道路交通噪声强度评价为一级的城市12个,占50.0%;二级的城市9个,占37.5%;三级的城市3个,占12.5%。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见图3。 区域环境噪声-16-全省24个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6.1dB(A),各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处于二级和三级水平。其中,区域声环境质量达到二级的城市13个,占54.2%;三级的城市11个,占45.8%。全省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平均等效声级见图4。 措施与行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变化情况,组织开展噪声环境功能区调整,完成厦门市调整工作。持续推进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治理,扩大城市机动车禁鸣区域,控制城市道路与声环境敏感目标的规划距离。 加强考场、学校周边噪声管控力度,在年度中、高考以及公务员笔试期间,全省各级环境执法人员共出动36858人次,检查建筑工地及各类餐饮娱乐企业2563家次,查处违法行为1863件,群众噪声污染投诉-17-件的处理率和办结率均为100%,为广大考生及群众营造良好的学习、考试和休息氛围。 固体废物 全省危险废物产生量115.6万吨(不含医疗废物),利用处置量125.6万吨(含历年累计量),跨省转移危险废物12.3万吨(其中:跨省转出11.8万吨)。全年医疗废物产生量2.97万吨,处置量2.97万吨,处置率100%。全省进口固体废物总量139.97万吨,同比下降47.8%。 全省危险废物持证经营单位70家,同比增长18.6%;总核准经营规模128.7万吨/年,新增经营规模34.6万吨/年,同比增长36.8%。 截至2018年底,全省正在运行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场)共61座,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量3.26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98.87%。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19座,日处理能力2.07万吨,约占全省日处理量的63.5%。 措施与行动 省生态环境厅等省直12个部门联合印发《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实施情况评估考核规定(试行)》,强化土壤污染防治考核评估工作。在全国率先出台《福建省污染地块开发利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构建污染地块部门联动监管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全面完成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有序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调查,逐步摸清全省土壤污染状况及面积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