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高考结果公布后,江苏省第一位文科学生白湘玲因选修科目B而未能报考清华、北京大学、复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引起了公众的持续关注。当然,也有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湖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学校向她抛出橄榄枝,但不是为了给她破例,而是因为她的成绩符合学校的要求。 这件事之所以一直受到关注,主要是因为“状元不能去北方”这一看似矛盾的现实。但是如果我们纠缠这个问题,恐怕对江苏的高考政策会有一些误解。 首先,白香玲的表演的确精彩绝伦,但一味炒作她的“状元”身份可能并不准确。 自2008年江苏启动“32”模式以来,当时就宣称要实施“三位一体”改革,即将统一考试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在具体实施中,对统考字数以外的三个科目进行评分,其中480分作为高考分数,选择两个科目进行评分,各高校自主提出评分要求。这种设计的目的也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使科目不再受制于每一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同时,高校可以有一定的自主权。 自2008年以来,这一模式一直伴随着一些争议。语文之外的三项算作分数,这使得学校、家庭和舆论把语文之外的第一项视为“状元”,但实际上,高考不仅仅是三项,而是五项。分数不如分数直观,但它们也是整体分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省高校的录取是以总分为基础的,所以我们不能说除了字数之外还应该选择一个单独的排名。 然而,由于招标文件中一行和两行的划分,许多学校特别注重语言外科目,而很少关注两门选修科目。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种模式不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对于有部分科目的学生来说,这种模式可能是一场“灾难”。例如,如果三个科目在语言编号之外排在第一,一个B或C出现在两个选修科目中,许多学校不能申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提出了AA或以上的等级要求。 在江苏实施“32”模式的第一年,很多考生因为其中一人的成绩是丙级而无法报考两本书,当年报考两本书的要求是2B。当时,南京大学曾在一个地级市获得第一名,但一名B级学生考试不及格,但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配合改革。毕竟,这是改革的第一年,学生们没有适应。 经过12年的改革,江苏考生实际上已经适应了这一规则。白,他的老师和父母都很清楚,他们不能申请北大和清华,因为他们的成绩。显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其他学校也不能例外,因为分数要求已经实施了10多年,遵守规则是最大的公平。
图片 事实上,简单来说,除了字数和两个所选的测试成绩之外,只有AB的第一名的理解,这也包括在总分模型中,即三个测试都很好,两个测试都不理想,总分也不是特别突出。如果这样做不仅不公平,还会导致更严重的偏离高考初衷。 然而,今年是江苏“3 1 2”模式的最后一年,“312”模式将于明年实施,总得分为750分。3 1 2模式将改变将语言号码之外的前三名学生称为“第一名”的矛盾局面,使总分更加直观,减少类似的误解。 综上所述,高考改革的时候总是 就社会而言,从这些特例中,我们可以加深对公平的理解,进一步为高考改革奠定事实基础,并使高考朝着兼顾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方向无限逼近。这种讨论可以扩大积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