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一个月,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日前,天津、南通、常州等一些城市,已经明确指出,鉴于疫情形势,今年清明期间,将暂停一切现场祭扫活动,并关闭公墓、骨灰堂等祭祀地点,提倡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云扫墓”。 “云扫墓”,当然算是一种移风易俗,也是一种文明新风。此前,虽然年年倡导年年喊,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面对此次疫情,“绿色祭祀”的理念似乎空前一致,网友们也普遍表示支持理解。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是疫情对传统风俗的一种颠覆,也是对文明新风的一种养成。疫情是魔鬼也是催化剂,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疫情结束之后,继续把树立的文明新风延续下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不猎奇,不贪嘴,这样的好习惯要保持。一场疫情,让“野味”成为热搜上久居不下的热度词。与以往迷恋野味养生不同的是,人们现在的关注点都聚焦在野味的危害上。“拒绝不科学的滋补观念”“停止因为口腹之欲引起的灾难”逐渐成为共识;“枪响之后没有赢家”瞬间成了网络金句。防疫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各地区相继增加“不违法买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不滥食野生动物”等市民条款,彰显着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进步,道德与法治“双管齐下”,为好习惯的养成保驾护航。 崇尚英雄,尊重科学,这样的新风尚不能丢。再征武汉、英勇奋战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成为新晋“国民偶像”;一批批“舍小家、为大家”的医护人员无惧生死、星夜驰援,成为全国人民心中时时的牵挂;以百姓之心为心、风雨无阻坚守在村居第一道防线的基层工作人员,让这片土地迸发出最暖的力量……“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无数普通人将英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在岗位用默默无闻的付出汇聚成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 互帮互助,邻里守望,这样的文明公德要弘扬。共产党员、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发挥表率作用,彰显责任担当;志愿服务、爱心捐赠、公益接力,尽显凡人善举,弘扬人间大爱;社区的“硬核”守护、快递小哥的逆行送服务……一个个坚毅的身影、一段段感人的故事,焕发着文明的光芒,凝聚起战“疫”力量。 一场疫情,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健康的文明新风。一段时间的艰苦战斗,疫情防控形势稳中向好,希望当战“疫”全胜收兵时,文明新风能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真正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张伟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