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始终对粮食安全有清醒认识:粮食安全历来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是能确保自己粮食安全的国家。决不能因为当前粮食供求宽裕,就简单地认为今后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决不能因为国际市场粮价一时下滑,就简单地以为可以靠买粮吃过日子;决不能因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简单地压缩粮食生产。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时刻绷紧。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本身也在发生变化。我国耕地中有70%左右的中低产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力求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截至2018年,全国已建成6.4亿亩高标准农田。按照规划,到2020年要确保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 稳粮稳农民,要稳住农民种粮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种粮也要讲究效益,影响其种粮意愿的主要是价格。1994年至2003年,国家两次大幅提高粮食定购价格。2004年以来,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充分发挥价格作用。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不断改进临时收储和目标价格政策,推动建立玉米、大豆“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机制,稳定种粮收益预期,不让种粮农民吃亏。 抓粮抓“粮仓”,要抓好主产区积极性。全国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有400多个,产量占全国的54%。但产粮大县往往是财政穷县。如何激发地方政府抓粮食的积极性?2009年开始,国家逐步取消了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的地方配套,每年为主产区减轻负担近300亿元。还推进包括常规产粮大县、超级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商品粮大省、制种大县5方面的综合奖励政策体系,奖励资金由2005年的5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28亿元,稳住主产区“粮仓”,不让种粮大县吃亏。 有了稳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有了稳定的种粮队伍,有了真金白银的基础投入,大国粮仓根基十足。目前,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6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8%,意味着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已基本成为历史;农田有效灌溉系数超过53%,一半以上的农田旱涝保收,意味着“靠天吃饭”正得到改变;全国农药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已实现零增长,粮食生产的绿色底色越发鲜明。 改革与时俱进,机制创新为种粮人减负 一部新中国粮食发展史也是农村改革史。通过一次次改革,农业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极大减轻了农民负担,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改变了农村面貌 中国农业博物馆四号展厅,有一尊三足青铜圆鼎,一米高的鼎上铭记了历代田赋变迁。这尊“告别田赋鼎”是河北灵寿县农民王三妮2006年铸造的,就在这一年,中国实行2600年“皇粮国税”的历史宣告终结,极大减轻了农民负担,甩开包袱的种粮农民,从此阔步前行。 一枚1981年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如今在收藏品市场上可以卖到几百元,年轻人根本想象不出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有多重要。那个年代,没有方寸大小的粮票,有钱也买不到粮。1955年,全国通用粮票开始在各地发行使用。作为计划经济的特征,在使用票证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年代,不仅粮食、食用油,甚至买糖、蛋糕、肉、鱼等都必须使用票证。 改革开放后,经营制度的调整对于生产力、土地产出的促进作用始于小岗村。“过去一大二公影响了农民投工投劳,而大包干让土地释放出了增产潜力。”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所研究员刘合光分析说,通过家庭承包使得农业生产中高昂的监督成本内部化,重构了农业生产的微观组织基础,调整生产关系以解放农业生产力,很快解决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短缺问题。 “菜篮子”“米袋子”,都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中国的改革丰富了人们的饭碗和餐桌。今天,站在北京日吞吐3.6万吨蔬菜水果的新发地批发市场大门前,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个亚洲最大的蔬菜水果交易市场在1985年还只是新发地村的“土市场”,几辆三轮板车就是货架。新发地市场创始人张玉玺回忆说,1985年,北京放开了肉、蛋、菜等5种农产品的价格,同时打开城门,欢迎各地蔬菜进京,新发地村的菜农们开始在村口摆摊卖菜。 随着农业经济的长足进步,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让曾经紧俏的粮票风光不再。198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对已经实行32年之久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进行改革。从此粮油等农产品由统购统销转向价格“双轨制”。1992年10月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价格,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1993年,北京市宣布取消粮票。至此,粮票彻底退出流通,定额定量供应的计划配给制成为历史。市场化改革解除了计划经济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从1993年至1998年,粮食产量连续跨越了几个台阶。 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国家对农村税费和农业补贴的改革紧锣密鼓。取消农业税,意味着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开始从“取”到“予”的转折。中央农办副主任韩俊回忆说,2004年起,国家对种粮农民开始粮食直补,同年启动农机具购置补贴。2006年在取消农业税的同时,陆续增设了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这构成了中央财政支农4项补贴。到2013年,农业“四补贴”达1700亿元,10年间提高了11倍。据专家测算,如按“四补贴”资金计,农民平均每生产1斤粮食,国家补贴达0.14元。 机制创新始终伴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变化的进程。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种粮农民呈现老龄化和兼业化,农村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小孩,农村种田的局面发生了变化,人称“三八”“六一”“九九”部队。“谁来种地”成为粮食生产必须直面的问题,也需要经营体系相应作出调整。2014年,中央提出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16年,中央又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个重大制度创新。 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农民合作社日渐成为提高粮食产能的有效途径。江西省定南县岭北镇大屋村种粮大户李金明就尝到了合作种粮的甜头。他联手村里的6位种粮大户,成立了乐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良种、技术、机收和销售,节本增效明显,社员年纯收入较之前增加了20%以上。对社员来说,合作经营不仅产量得以提高,就连市场话语权也变强了。 目前,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217.3万家,经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近60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6.9万个,土地经营权流转比例达36.5%。如今,逐步形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当有能力有意愿务农的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进入农业,“谁来种地”在农业经营体系改革中找到了答案。 食物极大丰富,确保粮食安全才能安天下稳民心 从南方双季稻种植区到北方农牧交错带,从内湖的大水面养殖到深远海的海洋牧场,从西南的高原农业到西北的旱作农业……多元农业形态、多样农业资源,保障了“米袋子”“菜篮子”产品的丰富,也稳定了民心 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近年来各地树立大粮食观、大农业观,面向整个国土空间挖掘各种资源潜力,建立多元化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体系。 在种植业内部,合理配置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鼓励适宜地区增加饲草料、小杂粮、特色林果的供给;在种植业外部,创新理念,“主产区调出原粮是贡献,调出肉蛋奶、调出加工食品同样也是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