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河北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美丽河北|蔚县秧歌:百花丛中一点红(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08
摘要:“踏歌”是用脚来打拍子,很类似于当下的民间秧歌舞。所谓“唱罢种秧唱采茶”,这曲调,就是现代蔚县秧歌唱腔的前身和雏形。当时的北方,特别是塞外的蔚州还没插秧种稻子,种的是旱田作物,所以它的民歌叫“种秧”

“踏歌”是用脚来打拍子,很类似于当下的民间秧歌舞。所谓“唱罢种秧唱采茶”,这曲调,就是现代蔚县秧歌唱腔的前身和雏形。当时的北方,特别是塞外的蔚州还没插秧种稻子,种的是旱田作物,所以它的民歌叫“种秧”,而不叫“插秧”。当然,这个“种秧”,歌词也还是见景生情、顺口唱出的,相当于现在的顺口溜,也叫作“顺调”。蔚县秧歌唱腔中的“训调”,就是“顺调”的音讹。由此可见,蔚县秧歌是从蔚县当地的民歌和民间舞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蔚县,地处古长城脚下,清代中叶和后期,在未通火车之前,一直是关内沟通塞外的重要通道,南来北往的人特别多。他们不仅带来了各地的商货,也带来了各地动听悦耳的民歌和赏心悦目的民间舞蹈,蔚县当地的劳动人民将其吸收融合进自己的民歌和民间舞蹈之中。在乾隆以后和咸丰、同治以前,蔚县有过一个各地民歌、民间舞蹈大交流的阶段。现在,仍可以从蔚县的许多民歌中,找到西北、中原,以至南方民歌小调的痕迹。蔚县不采茶,秧歌中却有《采茶歌》;地处塞北,唱的却有《兰州城》。这样的结果,极大地丰富了蔚县民间歌曲音乐语汇和民间舞蹈的动作。后来,蔚县秧歌舞台唱腔的丰富多彩和程式动作表现力强,与它在艺术上进行广泛借鉴、吸收和交流大有关系。

咸丰、同治时期以后,全国南北各地方剧种先后诞生并逐渐流传开来。这时候的蔚县秧歌,也开始由民歌和民间舞蹈向戏曲过渡,由田间地头向舞台过渡。据光绪初年《蔚州志》记载,当时在蔚州农村盛行庙会,庙会上都有所谓的“做场”或“坐场”,顾名思义,是一种相当简陋的野台演出。这种野台上演出的,大概就是最早的蔚县秧歌,也是最雏形的蔚县秧歌了。这种庙会遍及蔚州各个角落,当然不会一下子有那么多的外来剧团参加演出。也不可能有成本大套的剧目和很严格的唱腔、程式要求,只可能从生活中提取简单的故事,把它搬到台上来表演一番,只可能具备很简单的唱腔和表演动作。所以,直到现在,蔚县秧歌剧目里的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特别多,就是当时从那种庙会野台子上延续下来的特点。“三小戏”短小精湛,非常适合农村演出。

光绪以来,河北梆子、晋剧逐渐在张家口地区流传开来。两个剧种发展过程中,一个从南向北,一个由西到东,都必须经过蔚县,蔚县秧歌又从这两大梆子戏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早年的许多蔚县秧歌名艺人,不少是多面手,既会唱河北梆子,又会唱晋剧,这足以说明蔚县秧歌与这两大梆子戏的密切关系。许多听过蔚县秧歌的人,也都明显地感到秧歌在唱腔和表演程式上,从这两大梆子戏中获益匪浅。

宣统末和民国时,蔚县全县的秧歌剧团多达50余个,几乎每个大点的村子都有自己的演出队伍,当然,都是业余的。但也开始出现半专业性的剧团,叫作“抱股戏”。所谓“抱股戏”,就是从全县各业余剧团抽出最棒的“尖子”演员,以最好的阵容走出去演出,有的到过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包头一带,给那些地区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蔚县秧歌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涌现出不少艺术家。正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舞台演出实践,在音乐、唱腔和表演程式上进行不断改革、提高,终于创造了风格独具的地方剧种——蔚县秧歌。

蔚县秧歌艺术家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忙种地或从事其他职业,农闲时,或是有庙会,或是逢着重大的传统节日,便组织起来演出。

最早的一代蔚县秧歌民间艺人已不可考了。过去官方修撰的《蔚州志》未收入民间艺术家的名字,对他们的活动,也根本不予记载。光绪以来的一些秧歌名艺人,由于时代较近,还能从许多老人的记忆中多少找到一点线索,也全凭口口相传。

这一时期的民间秧歌艺人,有所谓“四大家”,他们不是蔚县人,就是山西广灵人,都是种地的出身。他们的名字叫什么已经没人知晓,但他们的艺名却久久在民间流传。就是现在,一提“小红鞋”“九斤子”“更新子”“陈竹子”,谁也承认他们是秧歌舞台上当之无愧的老前辈。这“四大家”,生、旦、净、丑各占一位。据说,唱旦角的“小红鞋”嗓音嘹亮、清脆,长于小花旦的表演,动作活泼而无轻佻之感,表情细腻,内在感情丰富。正是他,把蔚县秧歌的小旦表演技巧,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其他几位也都在各自的行当中,对秧歌的唱腔和表演程式的改革有一定的贡献。现在的一些秧歌艺人们,提起“四大家”的唱腔和表演技巧,仍然视为榜样。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是蔚县秧歌第三代艺术家们极其活跃的时期。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里,这些民间艺术家们用自己优美动听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把蔚县秧歌的演出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代秧歌艺人,为数不少。唱胡子生的有王贵、阎恒志、刘海珍。刘海珍的艺名“海珍红”。据说,海珍红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的唱法与众不同,音域开阔,刚柔相济,行腔运调,丝缕不苟,刻画人物,性格鲜明。唱大花脸的有李贵,观众送了他个外号“铃子黑”。传说他一唱起来大有“拼命三郎”的劲头,半场戏下来,出的汗连外面的蟒袍都会湿透。他的唱腔高亢而洪亮,一声愤怒的呐喊,几里地以外都能为之心惊。唱小生的有李巨、徐义。唱丑的有王世宽、席明和郭木。席明艺名“沙吊丑”,郭木艺名“寡白菜”。他们在丑角的刻画上,达到了一种丑而不陋、谐而不谑的地步,绝不会给观众留下庸俗之感。唱旦最有名声的是徐永泉。他的唱腔委婉悠扬,有“一曲九回肠”的效果。做功尤为精湛,一招一式婆娑多姿。观众爱看他的演出,爱到了入迷的程度,人们送了他个艺名,叫作“宝子”。农村里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豁着不吃饺子,可千万别误了看宝子。”他们之后出名的艺人还有琴师兼曲谱专家安生玉、须生屈登梅、刀马旦王芝兰、青衣刘翠萍、花脸高玉中、老旦张桂花等。

现在,蔚县秧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排演了新剧目《魏象枢》,并于2018年7月7日、8日连续两天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上演,让全国人民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蔚县秧歌这一来自河北的地方剧种,为蔚县秧歌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田永翔)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