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河北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美丽河北|蔚县秧歌:百花丛中一点红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08
摘要:《剪纸谣》剧照 流传在张家口地区的戏曲种类很多,像京剧、评剧、晋剧、河北梆子,包括地方小戏二人台等,但它们均是外来剧种,张家口地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是蔚县秧歌。蔚县秧歌明末清初诞生于此,是中国北方一个相对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曾被郭沫若誉为

美丽河北|蔚县秧歌:百花丛中一点红

《剪纸谣》剧照

流传在张家口地区的戏曲种类很多,像京剧、评剧、晋剧、河北梆子,包括地方小戏二人台等,但它们均是外来剧种,张家口地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是蔚县秧歌。蔚县秧歌明末清初诞生于此,是中国北方一个相对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曾被郭沫若誉为“百花丛中一点红”。历经兴衰,传承不灭,2008年蔚县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蔚县古老街巷间、崭新的生活中依旧保留着传统的气息,透过蔚县秧歌,我们似乎能够轻易地牵住连接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那根绵长的线。

美丽河北|蔚县秧歌:百花丛中一点红

《穆桂英挂帅》剧照

如果从蔚县秧歌的唱腔、曲牌、表演程式,乃至剧目的丰富程度来看,甚至比某些独立剧种更为完善和成熟。

秧歌,这两个字是很容易引起误会的,往往使人以为是些散漫的小调或没有固定程式的民间舞蹈。其实,蔚县秧歌已经远远超出了山歌小调和民间舞蹈的范畴,早就完全具备了一个独立地方剧种的要素。

大约从清朝咸丰、同治以来,蔚县秧歌便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别具一格的板眼和唱腔程式。它属于北方梆子腔的声腔系统,既具有河北梆子的高亢,又兼备晋剧行腔运调的流畅,但又与这两大梆子迥然有别,在激越中见悠扬,于嘹亮中寄细腻,具备着一种特别的韵味风格。蔚县秧歌的唱腔板式,有尖板、导板、头性、二性、三性、拖腔、滚白、八嘹子、训调等。头性音色清越,声调嘹亮,一板三眼,旋律悠扬,感情细腻,富有开阔的田园风味,长于抒情。二性快慢适中,高低相错,一板一眼,最适宜于叙述。三性有板无眼,行起腔来,欢畅明快,听起来非常活泼。滚白、八嘹子用于哀伤和悲恸,拖腔可把气愤的感情推向高潮。由于蔚县秧歌的唱腔板式丰富多彩,变化灵活,喜怒哀乐之情寄于音中,溢于声中,表现力相当强,有“看戏动心,听唱落泪”之说。

蔚县秧歌在音乐上也特色独具。它的曲牌有六十多套,不同的曲牌,烘托不同的气氛,刻画不同的动作。在曲牌上还讲究连缀配套,把许多曲牌有机地组成引子、过曲和尾声,用来表现场上人物复杂动作中披露出来的不同的细腻感情。文场以笛子、板胡、二胡、三弦为主;武场有锣、鼓、单皮、梆、板等。锣鼓点就有八十余种,而且各有讲究。音乐上最突出的个性,与其他梆子腔不大相同,它不是以板胡为主,而是用笛主奏。笛音宽阔悠远,加以笛膜故意贴得稍松。吹奏时频频运用花舌,出来一种颤而华美的低音。过去在农村野台上演出,顺风十里就能听清楚这悠扬的笛音,它伴着你赶路,仿佛吹进你心坎里一曲农家的田园乐,实在是美极了。

行当是衡量一个剧种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蔚县秧歌行当齐全,不仅生、旦、净、丑一个不缺,而且划分得相当细。生又分老生、小生、武生等;旦又分老旦、花旦、刀马旦等;丑有花旦丑、花脸丑等。各行当都有自己的一套科介和基本身段,在表演上是很讲究的。

蔚县秧歌的剧目也很丰富,经初步统计,约一百五十多出戏,像《花亭会》《九件衣》等一直脍炙人口。其剧目也与河北梆子和晋剧很不一样,成本大套的戏少,占很大比重的是小戏、折子戏。可以看出,它不是以情节见长。在短短的篇幅中充分发挥演员的表演功能,以精湛抓人的表演艺术和优美动听的唱腔见长,是蔚县秧歌剧目的另一个特点。另外,蔚县秧歌剧本的生活味特别浓,像《借冠子》《送枕头》《观灯》《赶脚》等剧目,生动活泼、风趣横生、意味隽永,与农村生活特别靠近,很富于所谓的“人间烟火”味道。值得一提的是蔚县秧歌拥有不下30个现代剧目。这些剧目很受群众欢迎,说明蔚县秧歌不仅能反映现代生活,而且很接地气。

在戏剧史上,一个县能单独创造、形成和发展起来一个具有自己个性,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地方剧种,确实是不简单的事情。1958年,时值笔者在张家口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学习,我系师生赴“大众剧场”陪同郭沫若同志观看蔚县秧歌《花亭会》的演出,郭老赞誉道:“蔚县秧歌,可谓百花丛中一点红。”

美丽河北|蔚县秧歌:百花丛中一点红

《三击掌》剧照

蔚县秧歌舞台唱腔的丰富多彩和程式动作表现力强,与它在艺术上进行广泛借鉴、吸收和交流大有关系。

蔚县秧歌,产生于张家口地区的蔚县。它来自民间,最早是明末清初民歌小调广泛流传时期,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蔚县秧歌最初并不叫秧歌,而叫作“赛”。“赛”的意思,有如南方的“赛歌”,是农民们在田间劳动时,你一句我一句,相互问答唱出来的随意的山歌。至今,在蔚县秧歌的唱词和声腔里,还能找到明、清民歌的一些痕迹,像《山坡羊》《挂枝儿》《四块玉》等。

当然,这些即兴的山歌小调,离形成一种地方剧种是很远的。直到清代初年,甚至到乾隆年间,蔚县(当时叫蔚州)确实还没有出现什么地方戏。乾隆年间的靳荣藩,写过一首《蔚州观剧》:

“红氍绿烛两相鲜,羊酪烹来代锦筵。

为听丝竹成旧谱,回思出塞已多年。

梨园子弟歌珠少,雪面参军舞袖穿。

赢得霜裘都未湿,亏他不是帝京弦。”

诗里所谓的“为听丝竹成旧谱”,当然不是指现代的蔚县秧歌,而是指清初还在流行的昆腔、乱弹之类的戏曲。下面的“雪面参军舞袖穿”一句,更证明指的是从明代就流传下来的旧戏。明代有“参军戏”,也就是“跳加官”。“跳加官”的人,脸上戴着粉白的面具,所以叫“雪面参军”。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里,就描写过这种“参军戏”或“跳加官”:“戏子上来参了堂,磕头下去,打动锣鼓,跳了一出‘加官’。”当时靳荣藩在蔚州看的剧,大概就是这种戏了。

同样是乾隆年间,但比靳荣藩稍后一点的贾华平,在一首《蔚州元夕曲》里,却给我们透露了蔚县秧歌已开始从田间地头即兴唱出来的山歌小调,发展成有一定程式规范,有较为固定曲谱,并且向载歌载舞方向迈进的表演艺术了。贾华平的这首诗,描绘的是正月十五街头观灯的热闹景象,写到了当时的民间舞蹈和歌曲:

“仙山净土移尘氛,况复踏歌声入云。

拢头一尺盘龙髻,围腰六幅石榴裙。

唱罢种秧唱采茶,一群娇鸟逐娇花……”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