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佩:这个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受到重点监控的品种,不管是国家目录还是地方目录,被踢出医保后肯定是雪上加霜,销量一落千丈。但是大部分自费药是新上市还没有被纳入医保目录,或者是医保目录同类较多,因技术落后被淘汰的品种,包括很多经典老药。这些药品因为不在医保,不受控费和国家集采的限制,在空间和价格上有优势。再加上都在门诊或者院外销售,所以被踢出医保,可能是“躲过一劫”。
沈明:自费药的趋势,一类是逐步退出市场,自生自灭;另一类是缩小战场,在局部省市依然有销量;还有一类可能属于“误杀”,这类品种有一定的患者群体和治疗效果,即使是自费,也会有不错的销量。
史立臣:短期来说,自费药可以通过院外市场、DTP药房等获得部分的销量支撑,但长期来说,若不能证明安全性、有效性,不能证明具有临床价值,肯定没有未来。有些辅助用药本身就是在临床做假数据出来的,再去从本身挖掘临床价值,肯定挖掘不出来,这类药品在中国的市场上几乎就没有未来。但有些药品如果能够证明有临床价值,就有可能重新进入医保。实际上还有一个方向,疾病的预防和康复,但这个方向能不能行不太清楚。这里的前提也是要做临床证明,并且在量的层面希望不要太大,只能说有一点活路而已。不过,如果药品原来的临床获批数据都存在瑕疵的话,这事儿就不用做了。
医药观察家:若品种没有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药企接下来有两个选择,一是争取成功调进医保目录,二是离开医保渠道,走自费或者零售路径。而随着严控自费药,以及零售参与集采开始成为趋势,您觉得药企该如何做才能走得更远?
郑佩:医保只是药品销售买单方之一,虽然是最大的,但是还有商保、患者自费等,体量也不小。国家在医保改革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到要探索多种医疗保险模式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商保领域。因此,药企在重点关注医保产品销售的同时,也要和商保公司积极合作。此外,探索院外销售模式,在OTC和非标诊疗市场发力,如高端医疗和第三终端等,不要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多轮驱动才能走得更远。
沈明:对药企与药商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一个药品是治疗什么疾病,是否真的有治疗效果?这是一个药品存在的前提!如果根本没什么治疗效果,或者虽有效果但副作用更大,或者虽有效果但没有竞品更好,那为什么会存在下去呢?难道就靠进入医保目录骗国家的钱吗?难道就靠忽悠患者骗老百姓的钱吗?如果一个药企没有明确的产品定位,什么药品都生产、都经销,能做得好吗?如果这样的药企日子越来越红火,股票价格越来越高,天理何在?给药企的一个建议是:与其整天想着钻空子,不如聚焦力量做“好产品”!首先“道”要正,然后才是“术”要好!
史立臣:药企现在关键要做的是对接三大市场,重新制定产品战略,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产品结构来应对。首先,政策市场包含创新药和仿制药,药企应根据这两类药品去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产品结构,不过,政策市场也是一个规模性市场,量很大,但得靠规模取利,想要获取暴利,难度很大。其次,院外市场,这是企业自主定价的一个利润市场。
这里有个很要命的地方是,品牌知名度不够,患者不买,所以越大的、品牌知名度越高的企业在院外市场会发展得越快。从这个意义上讲,院外市场千万不要缩减产品,能多就多,覆盖的疾病种类越多,覆盖的患者也会越多。最后,线上市场,现在国家明确线上逐步放开。线上市场对保健性产品、计生产品,或者国外的一些产品等,吸引力比较大,那么就要去规划如何覆盖全国,覆盖全球。针对三大市场,采取不同的产品结构,构建新型的产品战略,是企业现在要做的事。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并且活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