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整治破顽症 三地共享河湖清 ——江苏吴江跨省协同治水记 光明日报记者 苏 雁 初冬的太浦河上,往来船只川流不息。这条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从东太湖一路流经江浙沪3省市15个乡镇,直达黄浦江。它不仅承担着排泄太湖洪水的重任,也是流域向下游地区供水的骨干河道。 站在江苏吴江高新区汾湖湾村太浦河北侧眺望,河面格外开阔,河对岸是浙江嘉善湖滨村。联合河长制政策实施一年多来,不仅让太浦河水质明显好转,也让之前“闹着别扭”的两地人如今亲如“一家人”。在汾湖湾村所在的太浦河北侧,沿线的散乱污企业已于今年4月全部完成整治和拆除,大型推土机正在平整土地,太浦河两岸将重现秀美田园风光。 “长三角地区要可持续地一体化发展,就必须保住这一方水土,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说,近年来,江苏吴江等长三角地区政府直面问题、破解矛盾,促进跨界水环境协同治理,成为我国跨行政区域水环境协同共治的典范。 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上海青浦、浙江嘉善和江苏吴江全域纳入示范区。时隔一个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要推动跨界水体环境治理,健全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示范区建设启动与纲要的出台,为三地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深化水生态环境跨界联防联治提供了契机,将引领示范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零点行动”破冰跨界协同治水 今年3月6日,苏州市吴江区委副书记、区长李铭与嘉兴市秀洲区委副书记、区长吴燕,携两地相关部门负责人登上了同一艘巡河船,开启两地新一年首轮联合巡河。他们从秀洲王江泾海事所出发,至盛泽盛溪河泵站上岸,沿途巡查了交界河道苏州塘、清溪河(麻溪港)的水葫芦打捞及河段清淤情况。 站在船头,远望一湾清水、两岸新绿,两地人员不禁畅谈起近些年来携手治水的点点滴滴,同时就当前界河治理存在的难点及接下来的深化合作进行沟通交流,共谋区域一体化治水新蓝图。 然而,18年前两地也曾为了水污染剑拔弩张。 在吴江盛泽镇清溪河乌金浜拦污打捞点,宣传栏展示了江浙边界水环境治理的历史沿革。浙江嘉兴民间自发组织的“零点行动”,成为江浙跨省协同治水的“触发点”。 清溪河是苏州吴江区盛泽镇与嘉兴秀洲区王江泾镇的界河。盛泽镇圣塘村党支部书记张晓峰回忆,2001年11月22日凌晨,嘉兴北部渔民在麻溪港(浙江地界称麻溪港,江苏地界称清溪河)最窄的河道筑坝拦污断水。事发时,张晓峰正在盛泽的一家企业担任管理工作,他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苏州吴江区盛泽镇纺织业发达,但与之配套的污水处理、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滞后,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印染废水直接排入流向嘉兴市的河道,致使临界的王江泾镇北部水域水环境受到污染,嘉兴渔业及渔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零点行动’让双方都意识到,堵不是办法,只是解解怨气而已。怎么办?只有树立协同治水的理念,不推诿不扯皮,以整个流域为单位加强管控。”吴江区水务局副局长、河长办副主任王舟告诉记者。 2002年年初,苏州市和嘉兴市政府首次召开边界水污染联席会议,两地共同设立了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联合办公小组,负责应急处理和快速反应。同时,吴江区和秀洲区之间建立了行政监察、信息披露和协商机制,对边界水质改善和预防跨界水污染产生明显效果。 10年后的2012年6月13日,吴江区和秀洲区正式启动边界环境联合交叉执法,在清溪河两岸各深入5公里,巡查企业工业污水排放,这是水污染治理的源头。吴江区水务局工作人员沈建伟告诉记者,就在今年,他和同事对临界企业进行排污检查,不知不觉走到了邻省地界,明知是吴江的执法人员,嘉兴的企业却十分配合检查。“可见,执行了6年多的边界环境交叉执法已经深入人心。”王舟说。 2018年,吴江区和秀洲区共同出资1亿元,清淤土方100万立方米,疏浚10.5公里。“沉积了40年的淤泥,几个月就清除了,效率这么高关键靠两地的携手合作。”张晓峰感叹。 首创省际交界河湖联合河长制 吴江区地处江苏省最南端,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地带,与上海、浙江有交界河道41条,交界湖泊10多个,其中包括元荡、太浦河等长三角绿色发展一体化示范区内的重点河湖。 众所周知,省际交界区域治水存在诸多难题,如执法困难、管理区域责任不清等。从确立水环境跨界联防联治到在全国首创联合河长制,吴江与周边地区跨界协同治水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 2018年11月26日,“长三角区域(秀洲-吴江)一体化治水机制再深化推进仪式”上,58名互聘联合河长走马上任,标志着长三角省际交界河湖联合河长制正式启动。就在这一天,张晓峰有了一个新头衔——吴江秀洲交界河湖联合河长,职责是与秀洲方面的联合河长共同巡河、治河、护河,落实河湖长制各项任务要求。 近日,张晓峰拨通了秀洲区王江泾镇“四位一体”办公室副主任孙琪的电话,邀请他一道前往省际交界河道清溪河(麻溪港)开展巡河工作。当天,两人一路搭乘快艇,仔细查看了沿线的河道保洁情况,并探讨交流近期发现的相关水环境问题。巡河临近尾声,孙琪高兴地对张晓峰说:“现在,河上基本闻不到异味,水也清爽了不少,整体水质应该已经达到Ⅲ类,我们的努力是值得的。” 因为界河治理,张晓峰和孙琪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秀洲—吴江交界河湖联合河长”的职责使命成了他们之间最紧密的纽带。 除秀洲外,近年来,吴江还主动与同样交界的浙江桐乡、南浔、嘉善以及上海青浦等地对接,积极构建“江浙沪跨区域治水联盟”,推动51条交界河湖建立联合河长制度。联合河长制模式可以概括为河长联合巡河、水质联合监测、执法联合会商、河湖联合保洁、河湖联合治理等五大机制。 沈晓华是汾湖湾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吴江和嘉善两地联合发文互聘的一名村级河长。“联合河长制实施以前,我们和河对岸各不相干。看到河面上漂浮的水葫芦,心想,等风向一变,就吹到对方地盘了。联合河长制实施以后,由于沟通交流频繁,两地人像走亲戚一样,关系越来越亲密。”沈晓华告诉记者。双方不仅在水生态治理上同心协力,更组建了吴根越角党建生态圈,江浙沪三地6镇18个村加入联盟。生态圈形成了一个清单,包括党建、民生服务、社会综合治理、农村示范点建设、文化走亲以及古镇资源交流等。如今,吴根越角党建生态圈成为汾湖高新区的党建品牌,反过来促使水环境跨界治理协同性更强。 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河护河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