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艺创作要处理好“义利之辩”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市场与社会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60多年的演出实践中,乌兰牧骑先后创作了数万个文艺节目,足迹遍布内蒙古农村牧区,却并没有在经济上获取什么可观的收益,而是默默奉献,久久为功,坚持着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乌兰牧骑的社会价值主要是从4个角度得以展现。一是致力于传播党的声音、传播社会主义文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及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文艺的形式传达给广大农牧民群众;二是汲汲于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保存与传播,60多年来,像《鄂尔多斯婚礼》《顶碗舞》《牧人浪漫曲》等一大批带有浓郁蒙古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早已脍炙人口,他们还将安代舞、长短调、好来宝、托布秀、胡必思弹奏等一系列蒙古族传统艺术形式融入乌兰牧骑表演创作中来;三是长期坚持送戏上门,保证演出的公益属性,保障偏远和边疆地区人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四是热心公益事业,早期是坚持与演出地人民共同劳动,后来发展到为当地人民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善事,比如为贫困地区的农牧民送书上门、捐助失学儿童,义务帮助群众扫院、理发、挑水、修电器等。这些公益事业的意义甚至超越了演出本身,成为乌兰牧骑毫不动摇坚持“市场价值服从于社会价值”的历史见证。 乌兰牧骑与中国精神 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我国文艺工作者必须站稳的一条底线。中华文化是由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书写而成的,具有“多元一体”的丰富属性,那么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关系又是什么呢?从乌兰牧骑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以文化认同为抓手,用文艺的形式构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乌兰牧骑虽然长期活跃在边疆地区,但从来就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非常注重“走出去”与外界交流,1964年乌兰牧骑被文化部选送当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艺汇演,一炮打响,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你们要走向全国”。1965年乌兰牧骑首次全国巡演开始,他们在把草原故事带给全国各族人民的同时,也感受了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杨家岭的波澜壮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光辉思想、大庆铁人王进喜的不屈意志、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优秀作风,民族传统文化在汉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熔炼熏陶下,悄然凝结成一个水乳交融的整体。全国巡演使得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的乌兰牧骑队员不仅能够流畅地使用普通话交流演出,还能表演兄弟省区优秀文艺作品,经过刻苦学习,有的队员甚至还掌握了江苏的山歌、河南的豫剧,甚至用广东话演唱的南音和用藏语和维吾尔语等演唱的民歌,这堪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各民族文化交流机制创新的一大举措,在中国文明史上的意义也十分深远。改革开放以来,乌兰牧骑还多次走向国际,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成为中国精神的一张亮眼名片。 乌兰牧骑的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下,在保留自身民族文化特点的前提下平等交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唯有如此,中华文化、中国精神才能常葆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