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如同春雷唤醒大地,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中国正向世界展示着这个东方古国新的风采。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格局,吸引着一大批外资企业陆续进入中国。 其中,早在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前,伴着尼克松总统访华的破冰之旅与中国建立业务联系的卡特彼勒,堪称先行者。 中国往事 1975年,卡特彼勒在中国尚未建立办公室,就迎来第一笔订单。当时,在国内紧迫的工程机械需求下,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与卡特彼勒快速达成了38台吊管机及相关零配件的购销协议,第一批产品进入中国并应用到石油系统。从那时起,卡特彼勒便以坚实可靠的产品品质与中国客户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了一起。 在国家振兴经济的浪潮中,工程机械被迅速应用到工农业生产和大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逐渐焕发生机,卡特彼勒恰逢其时参与到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进程中。哈尔滨农垦农场,身披“卡特黄”的铲运机和拖拉机隆隆驶过,耕耘着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今天,黑龙江农垦区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经济板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实践的重心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灵活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能快速填补技术空白。当时,卡特彼勒陆续和中国的12家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企业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开始生产许可产品。期间,通过以装载机、推土机产品为主的技术转让,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接收到了全新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行业整体水平得到提升,许多国内的龙头企业都从中受益。 “卡特彼勒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好、最老的朋友。”2015年,在卡特彼勒在华发展40周年之际,时任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杨红旗回忆,“不仅是最初12家协议内的合作企业,前前后后一共40多家主机、配套制造商,都直接得到了卡特彼勒在产品、技术,甚至管理上的无偿支持。卡特彼勒派来的专家,甚至还到过鞍钢等钢铁企业,从上游材料供应商,为中国企业提供指导。” 卡特彼勒全球副总裁陈其华表示:“上个世纪80年代,是卡特彼勒在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我们和中国政府以及行业伙伴进行了一系列的技贸结合的合作项目,为当时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起步和升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立足中国本土 在技贸合作的良好基础上,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市场引导企业”的国家政策进一步明确,各地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紧步伐,对工程机械的需求日趋紧迫。 在国企改制和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热潮下,卡特彼勒在中国持续推行本土化发展战略。1994年,卡特彼勒首家在华工厂落户徐州。两年后,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以支持在中国不断增长的业务发展和客户需求。 除了在华建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卡特彼勒在此时将其独特的代理商体系引入中国,建成以四大代理商为主干的代理商网络。“从1925年到现在,代理商是卡特彼勒重要的合作伙伴。不管经济周期如何起伏变化,卡特彼勒和代理商都是同舟共济,朝着共同发展的方向努力,”陈其华说。 对当时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它的引入对于激发当时市场的活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卡特彼勒不断把可持续理念汇入这种正向的合作机制:代理商将来自市场和客户的真实反馈提供给卡特彼勒,卡特彼勒则从资金、操作培训和维修保养等诸多方面为代理商和中国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胡宜飞是利星行机械(南京)有限公司的销售员。从一名普通司机转行成为机械销售,他曾面对诸多挑战。每一处工地,他都要细心记录和请教以弥补自己设备和施工知识的匮乏,并且不错过任何一次卡特彼勒的产品培训,经过多年磨炼,他与很多客户结下了深厚友谊,经他销售的卡特彼勒挖掘机每年超过100台。 正是无数像胡宜飞这样的代理商员工,连接起了卡特彼勒和中国市场。40多年来,在这种良性的合作模式下,卡特彼勒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更好地贴近中国市场和客户需求——随着中国基础建设蓬勃发展,这种需求将变得更加多样化。 全面可持续 进入新世纪,中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改革事业更加完善,经济效益不再是唯一的指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成为全民共识。 40多年来,卡特彼勒基于中国市场的变化不断完善业务体系,从研发、制造和多样化服务,整个价值链不断延伸。从1994年到2018年的二十多年间,卡特彼勒先后建立了近二十家制造工厂,覆盖整机、关键零部件、发动机,设立研发中心,并将再制造、融资租赁、物流三大服务引入中国市场,构建起完整的商业模式。 2009年,位于无锡的卡特彼勒全球综合研发中心第一期投入运行,这是除美国本土以外,卡特彼勒在全球最重要的研发中心,承担着国外研发项目的本地化支持以及本地研发创新协作的重任。2017年,由卡特彼勒徐州工厂制造的全球首款新一代智能挖掘机正式推出,卡特彼勒中国研发中心在设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