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KOL等潮流引领者对青年文化的影响是明显的。95后古着店店主橙橙注意到,《中国有嘻哈》火的时候,复古墨镜和宽松的衣服款式卖得很好,等到《乐队的夏天》爆红时,乐队成员们穿的花衬衫就特别受年轻人欢迎。 同时,古着自带文化意义和历史含义。热爱古着,也是热爱那个时代和当年的生活方式。 1997年,中国古着界的老前辈李勇在地下婴儿乐队的鼓手小洋家里开了中国第一家古着店,那个时候,客人都是玩摇滚乐的。当时大家眼中的古着小众而叛逆,和地下音乐一样,代表着对主流生活方式的一种对抗。 这几年来,摇滚乐已经在媒体和综艺的狂轰滥炸下走进大众视野,部分音乐人也依然对古着保持着信仰般的坚持。 大波浪乐队的贝斯手邢星非常热爱古着,十几年来,他脖子上都戴着一条粗金属链,上面挂着一把上世纪70年代的锁。这是为了模仿英国朋克乐队“性手枪”的贝司手Sid Vicious,致敬Sid所代表的朋克精神。一把和偶像同款的锁,是邢星的音乐信仰。 邢星还喜欢那个年代摇滚乐手们的服饰风格,红西装,大别针,黑色紧身裤。对他来说,古着满足了一部分他想和那些乐手一样突破束缚、无所畏惧的想象。 古着店Lolo Love开在上海,这座城市从上世纪起就是摩登和时髦的代名词。店主罗罗前前后后举办了蓝色丝绒之夜、时光机复古下午茶、野餐舞会、复古社交舞会等活动,还主办了思南公馆的思南复古季。 最初想要举办舞会,是因为罗罗热爱Swing dance,却没有在上海找到合适的地方练舞。在她心里,跳舞应该是快乐的,精心打扮的,盛大的。同时,她也希望为店里的客人,提供一个能够穿上那些美丽古着的场合。 复古社交舞会在一个格调很高的西餐厅里举办,每位宾客都盛装出席,当天的大头是摇摆舞,还请了法国乐队弹唱一些吉卜赛爵士和乡村乡颂,穿着复古的两三百人举着酒杯翩翩起舞。罗罗重现了巴黎上世纪30年代的黄金时代,那是她最喜欢的时代。 像邢星和罗罗一样,很多年轻人,都通过古着接触到了过去的生活,为自己打造了一场独一无二的复古梦境。 不就是旧衣服吗,能有多赚钱? 从2000年左右,古着在中国刚刚兴起,到现在引发关注,市场初具规模,经过十几年来的大浪淘沙,国内现在的古着店,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挣钱的,一类不那么挣钱的。 不挣钱的往往是小店,店主们大多是纯粹的爱好者,很多都是因为喜欢古着,越买越多,到最后干脆开了一家店来和大家分享。这些店大多开在不那么繁华的地段,有的是家里的房子改成的古着民宿,还有的干脆只有网店。店主们平时在网上吆喝,有复古集市等活动时,还会拖着大行李箱去摆摊。 开古着店的成本很高,所有商品都要从泰国、日本、欧美国家购买再运回国内,有些古着店也会从国外的买手或者专业古着经销商那里进货。整个流程下来,路费、运输、仓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大店一般拥有自己的仓库,而小店的店主大多把货物存放在自己家里。 一线城市的运营成本也极高。在社交媒体上很受欢迎的古着店“荒芜与荆棘”从南锣鼓巷搬到北锣鼓巷之后,房租上涨,为了生存,服饰价格也不可避免地水涨船高。因此,名气不够大,货品数量少、品质略低于名店的古着店,往往略显拮据。 橙橙的店就是一家典型的小古着店,开在一家名为Camera Stylo的酒吧二楼,在百度地图上甚至没有自己的定位。店面很小,除去两排衣架,只剩一条窄窄的空间供顾客行走。 店里有印花衬衫、粗针毛衣、花裙子、皮夹克,颜色和造型都极富个性,这些衣服都是她按照自己的审美,亲手买回来的。橙橙的店利润并不高,每个月才小几千,仅仅够她生活而已。“如果有复古集市就能多卖点,可能会超过一万吧。” 而另一类古着店,就是那些业内赫赫有名的成功店铺。在北京,这些店聚集在三里屯,这座全北京最时髦也最贵的商圈。 DDR主营设计师品牌、奢侈品;MEGA专心美式复古,打造文化品牌;王法拉专注于古董首饰......这些店在古着圈里极富盛名,是许多古着爱好者心里的朝圣地。它们无一不有着有精致的装修,专心经营的品类,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和层出不穷的媒体宣传。这一切都暗示着,这些店的商品价格与利润,都远远高于普通的小古着店。 成功的古着店主们对自己的收入都讳莫如深。接受采访时,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回答显得无比统一,“也就是够自己生活”,“其实没挣多少钱”。 实际上,知名古着店的收入十分可观。 MEGA的创始人刘可透露,几年前店里会记录客人的消费,累积消费最多的客人花了三十几万。后来顾客越来越多,就不再计算累计的金额了。这几年来,单次消费最高的金额,是三万左右。还有不愿出具姓名的业内人士估算,DDR的年利润,或许要以千万为单位计算。 “穷鬼乐园”还能存在多久? 很多古着爱好者都注意到了小古着店和名店的价格差异。对于有些人来说,名店拥有更多的选择,也有小店没有的奢侈品品牌,几倍的差价依然在他们的接受范围内。 对另一些年轻人来说,“价优”与“独特”是构成他们古着体验必不可少的两部分。以高价购入喜欢的古着,不仅弱化了古着暗含的实惠意义,也减损了他们沙里淘金的兴奋与喜悦。因此,他们还是更偏爱在小店淘货。 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古着只会越来越贵。 曾经,古着是让人疑虑重重的“洋垃圾”,大众质疑这些衣物的来源与安全,也批判卖家拿旧衣服以次充好。现在,古着已经走上“文化”与“时尚”包裹下的高端路线,程序正当,款式经典时尚,货品质量也有所提升。 而随着近几年大众对古着的逐渐接受,精品古着的收藏价值也愈发被挖掘和渲染。更为直观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优质古着会越来越稀少,越来越珍贵。因此,作为一种难以估值的商品甚至艺术品,古着以任何价格成交都是合理的。 那么,古着是否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爆发,成为球鞋、盲盒那样的大热门?对于这个问题,几乎所有店主都毫不避讳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当大家能轻易用钱买到所有东西的时候,那些用钱也很难买到的、独特的东西就会被追捧。”刘可说,“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瞬间就会到来,我们都在等这个瞬间。” 毕竟,大多数人购买古着的初衷,不单单是便宜,更是因为它的独一无二。而独一无二,永远都会是昂贵的。 不过这没有关系,至少现在,古着店依然可以是年轻人们的“穷鬼乐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