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北京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国纪平: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26
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为世界经济大船驶出激流险滩注入比黄金更宝贵的信心和动力。今天,世界经济走到又一个转型时刻。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继续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经济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为世界经济大船驶出激流险滩注入比黄金更宝贵的信心和动力。今天,世界经济走到又一个转型时刻。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继续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经济发展保持强劲动力与十足韧性,为世界经济降低波动、提升信心发挥的积极作用更加凸显。“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清楚的:一旦中国经济不再增长,世界就会陷入严峻的萧条期。”德国媒体的这一判断,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面对全球增长动能不足、经济治理滞后、发展失衡等矛盾,中国以务实合作推动联动发展,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6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可帮助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使全球贸易额和全球收入分别增长6.2%和2.9%。

  加拿大约克大学政治学教授丹尼尔·德拉什曾详细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体现的中国特色发展合作模式:从基础设施入手解决发展难题,具有深刻改变沿线国家的社会运作方式和民众生活方式的革命性意义;采用政府与企业结合有效模式,体现中国高度专业化的规划和实施能力;着眼长远效益;务实灵活推进项目建设;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干涉别国内政,使共建“一带一路”具有强大生命力……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一个向世界敞开怀抱的中国,将在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发展新境界。

  (四)

  “国际秩序还好吗?”在21世纪即将进入第三个10年的当口,不少观察家们这样发问。

  全球力量不断调整是历史演进的结果。然而,面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不是所有人都能跟上时代脚步。

  有人担心中国会以“激烈方式推翻既有国际秩序”,这种错误论调是对中国发展逻辑与时代发展趋势的误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是中国快速发展赖以实现的国际制度环境,发展起来的中国岂会选择将其推倒?习近平主席多次郑重宣示,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

  经历过被隔离于国际体系之外的中国,对国际体系的演进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解,绝不会重走过往大国“一家独大”“赢者通吃”的老路。40多年来始终关注中国发展的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指出,“中国已在一流大国行列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思考着自己的责任,也在勇于担当自己的责任”。

  推动现行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一再强调不会破坏现有的国际秩序,而是要让国际秩序更全面、均衡地反映各国的利益。面对国际社会遭遇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中国以天下为己任,提出破解“四大赤字”的“四大理念”:公正合理、互商互谅、同舟共济、互利共赢。这是时代的呼唤、中国的担当,更是世界的期待。

  在全球治理中,中国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维护联合国权威和作用,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等机制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倡议并参与组建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合作平台;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为各国交流分享打造精彩纷呈的“故事会”。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秩序中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倡导者”“在正确解决全球问题方面,中国不可或缺”“当国际社会出现难题或危机时,中国是施以援手的重要一方”……国际社会由衷肯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

  (五)

  万国宫,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一个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

  1954年,新中国首度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这里亮相,向世界展示新中国外交的风范。2017年初,同一地点,习近平主席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成为中国外交的又一高光时刻。

  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来到哪里去?变局中的困惑有待解答。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主席的回答描绘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蓝图,为踌躇前行的世界指明方向。

  人们犹记得,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们更记得,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就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深刻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近7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在世界舞台激荡回响。伴随中国外交的成功实践,这一理念的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日益凸显,被载入安理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等多项国际决议。

  瞬间万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传导机制,早已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各国利益相互交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成为最理智的选择。“当前人类正处于快速而深远的变化过程当中,这种转型速度史无前例,各种挑战异常严峻复杂。面对这种变化,各国需要更多进行整体规划,并积极参与和有效监管。”英国共产党总书记罗伯特·格里菲斯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基于现实的伟大理念非常令人振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政治家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短期国内政治需求出发来制定政策。《外交学者》杂志网站刊发雅各布·马德尔的评论文章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描述的是一个相互合作的世界,它以双赢为前提,是一种取代西方“落后”模式(零和思维)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在各种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当下,这一理念无疑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指明了“确定性”方向,注入了行动的力量。

  (六)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发生惊人的变化?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带领这个国家近14亿人民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2017年底,参加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嘉宾到中央党校参观,纷纷在写有“实事求是”的石碑前留影。在他们看来,这简单的四个字蕴藏着中国道路的成功密码。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