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有无穷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 这千千万万个北京榜样,代表着北京的方向、北京的潮流、北京的高度。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可以从他们的思想境界中加深理解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 ——题记 让爱敲门 殷金凤,中共党员,原北京国棉三厂职工,2000年下岗,旋即竞选社区干部,担任呼家楼北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那一年,她37岁。 呼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35栋居民楼和4个平房院,产权复杂,环境脏乱,没有物业,纠纷连连。有人总结出“八多八难”:老年人多、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群体多、矛盾纠纷多……用电难、吃水难、行路难、买菜难、停车难…… 很快,她推出了“十必访”工作法:空巢老人必访、特困家庭必访、下岗失业人员必访、矛盾纠纷必访…… 一天,23号楼魏大爷拉住她的手说:“可算把你盼来了!如今连山区都能看电视,我们的电视却成了摆设。” 殷金凤说:“您放心,我马上就办!” 打电话联系有线电视公司。对方兜头一盆冷水:“这是赔钱工程,我们不干。” 殷金凤没有放弃,连续拜访十几次。对方终于感动:“就冲您这份实心,我们赔钱也干了!” 呼家楼南里的筒子楼,下水管道经常堵塞,污水四溢。这个难题持续二十多年,怨声载道,殷金凤去找产权单位交涉。她每天早晨出发,带一个面包一瓶水,上门诉说。厂长拒不见面。最后,在厕所门口,把厂长堵住。工厂投资5万多元,对下水管道彻底改造。 有一天,殷金凤看到一则新闻:某市某小区有一位“空巢老人”病死家中,过了很久才被发现。呼北社区也有300多位“空巢老人”,他们的晚年生活需要特殊关照啊。 经过一番策划,社区启动了“让爱敲门”行动,要求各位楼门长每天必须入户走访。 十多年来,殷金凤千辛万苦、多方筹资,别出心裁地对院内一个老旧自行车棚进行改造,建成一个300多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针对居民所需,引进各种服务。 2018年9月26日,“殷金凤工作室”揭牌成立。这是北京市首个以社区工作者命名的工作室。 春秋18年,当年的破旧混乱大院,早已变成一个清新和谐的文明社区! “北京榜样”任士荣,是新中国手风琴事业泰斗级人物,1996年退休后自告奋勇成为一名志愿者,无论年龄、职业,只要喜欢音乐,都可以免费跟他学琴。20多年来,他每周两次到社区免费授课。图为他教过的盲人学员在举办音乐会。 首都文明办供图 在东城区夕照寺西里的深巷里,每天都能看到一位年过花甲的大妈。她,就是梁萍。 2017年4月,梁萍主动报名,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小巷管家”。“巡、访、做、报、记、刷”,是岗位的“六字工作经”。她字字落实,毫不含糊。 就说 “巡”吧。要求一天三巡查,但她自定的目标是5巡、6巡,有空就巡。再看她手绘的小巷地图,不仅标明建筑物、垃圾桶、灭火器、树木、花箱、宠物取纸箱的准确位置,还有每栋楼的居民数、党员数,以及低保户、残疾人情况。 看到垃圾,随手捡起;发现污垢,随即擦净;出现小广告,立马清理;居民有什么需求和意见,即刻记录,向街道反映。 有人反映光污染。她录像、拍照、上报、追询。 暴雨如注,地面水篦子堵塞。她把伞一扔,双手疏通。 在天天路过的背街小巷,在夜夜行走的胡同深处,到处是“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和“丰台劝导队”的身影。 咱们的“悄悄话” 1993年,郑丹娜大学毕业,来到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第二年,她就当上了班主任。 低年级学生特别爱说话。几十张小嘴巴,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郑丹娜发现,孩子们的声音里,传达着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丰富信息。但几十个学生都在说,一些重要信息就遗漏了。 于是,她别出心裁:用图画和文字与孩子对话。 一年级孩子年纪小、识字少。郑丹娜设计了一张“心情晴雨表”,让孩子们在贴纸上画笑脸或者哭脸表达心情;年龄稍大的孩子,有些心里话不愿当面说,怎么办?郑丹娜设计了“悄悄话交流本”,成为孩子们释放心情的秘室。 “悄悄话交流本”像一片青翠的园林。她和孩子都变成了绿树,根相连,枝相牵,叶相亲,窃窃私语,心灵交融,一起度过春秋冬夏。 当学生犯错误时,“悄悄话”坚定孩子改正的决心;当学生心里郁结时,“悄悄话”帮助他们及时化解;当学生对老师提出质疑时,“悄悄话”耐心地解释;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悄悄话”就成了颁奖的“小喇叭”…… 发现小乌龟下蛋时的新奇,和好朋友争吵后的无奈,被父母误解时的委屈,甚至难以与人言说的“家丑”,孩子们都会悄悄地说给郑老师。 二年级女生王思涵给郑老师写下这样一篇悄悄话:“我觉得自己很孤独。在家里爸爸妈妈的工作都很忙,没时间陪我。从幼儿园开始,我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好朋友。看着别的同学都有自己的好朋友,我就更寂寞了。老师,我没有朋友,就像天空中一朵孤独的云,这儿飞飞,那儿飘飘……” 在郑丹娜印象中,小思涵是一个阳光女孩,总是黏着老师说这问那,怎么还会孤独呢? 她突然明白,孩子的内心和表面,有时候真的不一样。 于是,开班会的时候,她在征得小思涵同意之后,向全班同学宣读了这篇悄悄话。 读完之后,沉默片刻。 几个小姑娘哭了,随即站起来,大声说:“思涵,我要和你交朋友!” 互写“悄悄话”,不仅沟通和激活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兴趣。十几年来,郑丹娜的班里,累计有数百名学生在全国各类演讲和作文大奖赛中获奖。 20年如一日,郑丹娜积累了400多万字的心灵“悄悄话”。 她把这些原汁原味的“小秘密”梳理编织,转化成《中国孩子成功教育法则》和《全接纳,慢引导——心灵的教育》两本专著,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家长和老师。 咱们的蓝天碧水 廖理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曾是柳传志“门下三杰”之一,24岁出任联想集团广州分公司总经理,28岁创办自己的企业,销售额数亿。 2005年,他却毅然“弃商从树”,走公益绿化之路;2014年,他更是辞去董事长职位和一切经济活动,全身心投入环保事业。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南端的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十大沙漠之一,距离北京只有180公里。京城85%的沙尘,来自这里。 廖理纯决定:征战浑善达克,守卫北京蓝天! 2011年5月,廖理纯带领首批志愿者,掘开了浑善达克绿化基地的第一锹土。从此,每个周末,廖理纯都会来到这里。春夏秋冬,风雨无阻。 每次走进沙漠,给志愿者分配任务后,就带头挥舞铁锹,直干得汗流浃背,气喘如牛。多年下来,他手掌如皮革,十指似铁叉! 廖理纯走向沙漠的时候,有一位名叫贺玉凤的大妈,正在走向延庆区北部的妫水河边。 妫水河是贺玉凤童年的天堂,后来,妫水河边成了人们休闲的去处,也变成了人们随手丢弃垃圾的场所。 贺玉凤心里隐隐作痛:“咱北京清亮亮的水,被这些垃圾给弄脏了。咋办?我来捡吧。” 夏天,凌晨4点起来;冬天,7点出门,雷打不动。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捡,就是22年。妫水河,成了她放不下的牵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