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剂企业考虑使用印度原料药,大都不是因为印度原料药质量更优,而更多是出于无奈。我国原料药拥有上下游产业链优势,上有强大的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打基础,下有众多的终端制剂企业保需求;国内CDMO(合同研发生产服务)公司很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可以定制种类繁多的原料药,能满足新药研发的需求;国内市场透明度较高,审计成本较低,上下游沟通更便利。但是,由于近年来政策调整、市场变化等因素造成部分原料药产能优势丧失,垄断控销导致市场形势莫测,监管趋严导致有些原料药品质不能满足要求,制剂企业不得不将部分原料药采购视线转向境外,印度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采购来源地。
从供应安全角度来说,完全依赖进口存在较大风险。一旦出现供应商提价、货物质量问题、供应国政局变动、贸易政策变化等情况,原料药进口过程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依赖进口并不是制剂企业解决上游原料药供应问题的终极方案,境外原料药供应商更适合作为第二或第三供应来源,首选来源还是应该在国内。只有需求量小、国内缺乏供应或质量不能满足要求的原料药,短时间内可以依赖进口,长期来看还是要在国内想办法。
发展趋势
制剂企业纷纷布局原料药生产
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很多企业将产业链从原料药延伸到制剂领域,例如已经成功转型的海正药业、石药集团,正在转型路上的天药药业、江北药业等。也有不少制剂企业更重视上游供应链安全和维持竞争力,纷纷布局原料药生产,积极抢占产业链要素。有的自建原料药生产基地,例如北京嘉林在其首仿药阿乐上市多年后,在天津武清开发区兴建了阿托伐他汀钙原料药生产基地;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重庆药友拟投资10亿元在湖南常德打造原料药国际化产业基地,为药友及复星医药供应高品质原料药;悦康药业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布局原料药,其在安徽太和和河南项城有两家原料药生产基地,以解决集团的部分原料药供应问题。有的通过投资收购获得并提升原料药生产能力,如亚宝药业收购清松制药75%股权,获得了其原料药和中间体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确保公司产业链上下游发挥协同作用;东诚药业收购中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70%股权,实现原料药的低成本采购和全球化协同。
转型升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低端产业转移出去,将多余产能淘汰掉,上游企业全往下游发展。无论是从上游发展到下游,还是从下游反控上游,甚至一直在上游行业中精耕细作,都可以实现转型升级。对于原料药企业而言,不断研发扩展产品线,积极投入技术创新与工艺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使生产过程更加绿色环保,增强在细分领域话语权,同样能够实现转型升级,并在医药产业链和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