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北京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11
摘要: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湍口镇组建由基层党员组成的“河小二”护水队,定期开展护河巡河相关活动。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湍口镇组建由基层党员组成的“河小二”护水队,定期开展护河巡河相关活动。图为湍口镇迎丰村的“河小二”党员志愿者对塘溪进行日常河道保洁及巡查。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山西调研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载入党章和宪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总结并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重要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六项原则”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为遵循。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述,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和系统认识论。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前提与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与物质基础,没有生态自然的宝贵财富,一切社会生产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其他一切人类财富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不仅是对文明发展历史规律的深刻总结,更彰显了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远把握,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类文明发展同自然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克服了工业文明的弊端,是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必须用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广大干部应树立正确政绩观,把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部署和重要任务落到实处,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动全民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全民自觉行动。持续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作用,运用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多角度全方面地讲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案例。促进并强化绿色行动,通过开展“生态日”“环保日”系列活动,打造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绿色餐饮等举措,把生态价值观贯穿于生产、消费各方面全过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破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元对立的思维,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的经济发展要迈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也要迈上新的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发展中更加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在一些领域粗放发展等急功近利的行为还不同程度存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推动绿色产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推进实施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双轮驱动”,前者要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再生资源能源开发等生态化产业,后者要重点实施“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生态服务业+”赋能行动,加快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转型升级。二是强化技术创新支撑。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生态科技创新体系,重点激发环保型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潜力,高校、科研院所着力培养一批基础理论深厚、研发技术过硬的生态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三是强化重点区域带动。发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先试先行”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实验区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打造一批绿色产业发展示范性项目。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深厚的为民情怀。生态环境是关乎每一个人的公共产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的生态获得感才能够得以增强,生态福利水平才能够进一步提升。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日益迫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近年来,我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生态获得感也得以进一步增强。

  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生态福利水平,需要突出重点领域。围绕影响民生的污染物总量减排、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管控,压实压紧政府的管理责任,重点处理好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大气、饮用水和土壤等领域的污染防治问题。推动集中连片石漠化综合治理。深化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强化重点管控,健全环境违法社会监督举报制度,建立群众有偿监督制度。强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水质量的日常监控和预测预报机制。完善生态环境应急保障,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这一论述强调各生态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指引我们从系统、全局和发展的眼光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当前一些地方之所以在环境治理方面依然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甚至存在“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况,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从系统论的视角研究解决问题,没有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下和长远、治标和治本”的关系。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