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印刷企业如何进行危机管理 文/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王关义 乙亥岁末,庚子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一次大考,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防控工作正有力开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短时期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工业生产下滑、服务业生产下降、市场销售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降低、进口贸易出现逆差,外部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重创了很多行业和中小企业,在这场全国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印刷业积极响应中宣部号召,在掌握本地区印刷需求基础上协调资源,切实满足卫生防护用品印刷包装需求,及时印制疫情防控宣传产品,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好保障服务。然而,面对疫情,印刷企业如何进行危机管理,使企业生产经营回归常态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疫情对印刷业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据中宣部印刷发行局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月31日已有882家印刷企业提前复工,快速响应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复盘此次疫情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印刷企业如何进行危机管理,是印刷企业复工复产后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疫情形势持续缓和,经济秩序也稳步恢复,然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疫情对印刷企业未来经营的影响仍将持续。 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3月27日公布的《2020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107.0亿元,同比下降38.3%;实现营业收入11.62万亿元,同比下降17.7%。其中,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实现利润总额为16.5亿元,同比下降60.2%;实现营业收入为631.6亿元,同比下降29.1%。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印刷业的利润和营业收入出现了双降,印刷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降幅均超出了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印刷业受到疫情的影响程度由此可见。然而,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使得原本就千疮百孔的印刷业又更加雪上加霜,据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份印刷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26%,随着疫情在世界多地多点爆发,出现大量的出口退单、退订现象,对印刷业的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二、面对疫情,印刷业的应对策略 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全国大面积、长时间蔓延期间,对包括印刷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印刷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增强企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文化自信是员工认知认同的根基,坚定文化自信是延长企业生命的保障;文化自信是企业创新创造的根基,坚定文化自信是永葆企业活力的源泉;文化自信是职工能力提升的根基,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企业职工素质能力的基础。 疫情期间印刷企业需要提前返岗复工,企业职工最担心的是自身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否可以得到有效保障。例如工作环境是否安全、防护用品是否充足、生产期间的休息如何安排等。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高传染性,依托企业文化建设,制定特殊时期的作业标准,确保每一名职工在安全的环境中工作,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规范业务流程,每日多次定时消毒,为职工配备口罩、耳塞、帽子等防疫用品等方式来增强对职工基本生命安全的保障,使职工在毫无顾虑的条件下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同一个价值理念下精准施策,将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企业发展和疫情防控的大局观上,以应对疫情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在这个特殊时期,最重要的是内部的相互信赖,这既包括劳资双方的信赖,也包括投资双方的信赖。面对疫情,只有抱团取暖才能使印刷企业尽快走出疫情所产生的困境,实现常态化发展。 第二,提升企业数字化能力。数字化管理模式的价值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愈加凸显。受疫情影响,春节假期一再延长,企业职工无法返岗工作,远程居家办公成为疫情之下,不少企业和一些特殊行业员工一种新的办公模式选择。腾讯会议、钉钉、企业微信等企业办公协同平台,以及学习通、蓝墨云、腾讯课堂等一系列网络授课渠道的相继开放,实现了疫情之下的居家远程办公和在线学习。而为了更加快速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有效分级诊疗、避免交叉感染、减少患者家庭及社会恐慌而推行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也是疫情之下数字化能力提升所带来的变革。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停工停产、居家隔离,延缓了疫情的蔓延并使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控制。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甚至解决基本生活问题都要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实现。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当前,世界诸多国家已对中国封闭国境,国内很多地区也已度过封闭期,但人员流动仍有许多限制。与没有数字化能力的企业相比,具备数字化能力的企业,不仅受到疫情冲击较小,也更快地摆脱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寻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建立“互联网+”模式的线上服务平台,为买方提供全方位的线上服务,提升企业数字化能力,是印刷企业未来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第三,完善企业智能制造体系。这次疫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方式。从企业组织结构上看,具有一定的智能化生产基础,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并及时采取行动,在疫情的防控工作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例如腾讯、阿里巴巴,不仅依靠自身的协同平台突破了重大公共危机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还在此基础上为其它企业应对疫情变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平台。 《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报告(2018)》提出了我国推进印刷业智能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其中,“标准先行、夯实基础、数据驱动、融合发展、模式创新、示范引领”24字发展方针使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当今信息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飞速发展,印刷企业的智能化改造要以自身现有软硬件建设为基础,充分挖掘企业自身特点,不断提高工艺水平,减少企业在决策和生产过程中对人员的依赖。从长远的发展角度考虑,可以缓解因突发公共事件等特殊情况,而导致大量职工无法返岗复工所造成的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此外,在具备一定合作条件的前提下,可以联合上下游或者同类型企业,共同发展。例如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盒马鲜生品牌在此次疫情期间较为成功推行“共享职工”的用工模式。在疫情爆发初期,多数人足不出户,生鲜配送业务一时间激增,而此时的餐饮行业却面临萧条,盒马鲜生借用西贝、蜀大侠等企业的员工参与配送,这不仅解决了盒马鲜生短期内的用工荒问题,也解决了部分餐饮企业的停工待工问题,形成了有效的危机管理对策。与此同时,因疫情爆发而出现的退单、撤单等现象,必然会导致这一时期的产能过剩和疫情后产能不足等连锁反应,而一套健全的智能制造系统将极大地减少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