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为什么从来不唱空北京?) 【1】 这个月开始的时候,智谷趋势出了一篇重磅文章《北京在喊穷,上海在膨胀,广深在拆墙,中国超级城市的新变局》,流传甚广。 文章延续了旺角黄局长一贯的看法,北京正在“减量”,上海正在膨胀,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观点,北京对标华盛顿,上海对标东京,广深对标大旧金山。 有人问我怎么看这篇文章的观点,我表示并不认同。 【2】 北京当然是中国的首都,它也的确在“疏散非首都功能”。然而,北京绝无可能成为华盛顿式的“政治首都”。这是中国的政经格局决定的,即算北京常住人口从现在的近2200万控制到2000万人以下,北京仍然是和沪、穗、深体量相当的超级都会,并将继续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2018年,北京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规模高达2.4万亿,较上海高出整整两千亿。时至今日,北京仍然是中国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的绝对中心。北京当然要疏散“非首都功能”,但时至今日,北京最重要的那些产业——金融、大型中央企业、互联网科技、信息资讯、文化娱乐,没有一个被界定为“非首都功能”。而这些产业,让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高收入工作机会,也让这座城市依然承载着最多年轻人命运改变的梦想。 先来看金融业,虽然近年来北京的金融业增加值已被上海略微反超,但拥有的金融机构总部数量仍然远超上海。在中国的政经体制下,中国的金融决策中枢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首都的格局不可能出现松动,这让北京的金融中心地位无可撼动。2018年,北京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5.71万亿,较上海的12.11万亿高出30%。在2018年当年,北京市的存款余额增量达到1.34万亿,较上海市同期的0.87万亿更高出近55%。存款余额数据不是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指标,公布存款余额的金融主管部门也是不受地方政府影响的垂直管理部门,因而这一数据具有极强的客观性。资金“用脚投票”选择的结果清晰呈现一个事实——北京仍然是中国资金吸引力最强的城市,上海和北京还远不在一个水平。 从长城饭店远眺北京CBD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背后,是北京市庞大的金融资产规模和高度活跃的投融资活动。清科、投中等第三方机构评选的中国顶级的PE/VC机构,无论其背景是中资还是外资,总部多数都位于北京。相较而言,上海的二级市场私募基金比较活跃,在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上和北京也不在一个量级。 谈到创投,就不能不谈到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近年来,上海虽然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上努力追赶,但在整体上仍不能和北京相较。百度、头条、滴滴、美团等一众互联网公司扎堆北京,上海的携程、拼多多、趣头条等,和北京的这些公司相较,差距十分明显。而总部并不位于北京的阿里、腾讯和网易,也都把北京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地。早在2015年,阿里就宣布了杭州北京的“双总部”战略,至今还在加强在北京的扩张,时至今日,阿里在北京的雇员规模早已突破万人,仅次于杭州,遥遥领先其他城市。 上面说的是互联网巨头,而在创业领域,北京的优势也非常明显。恒大研究院3月发布的《中国独角兽报告2019》显示,在161家独角兽企业中北京有74家,占比将近一半,超过上海(34家)、杭州(16家)、深圳(14家)三个城市的总和。北京独角兽的总估值达到2979.4亿美元,是上海(1325.1亿美元)的两倍以上。 如果我们跳出金融、互联网和创投这样的明星领域,我们能看到国有资源对城市经济结构的深刻影响。时至今日,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仍然是北京、上海等城市极为重要的产业支柱和高端就业来源——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上,总部位于北京的有53家,超过东京高居世界第一,而上海的世界500强总部只有7个,不到北京的七分之一。而根据DT财经日前的数据,2018年的中国企业500强中,总部位于北京的有94家,也是总部位于上海(34家)的接近三倍。 如果考虑到北京还是中国文化传媒、影视娱乐等产业的单一中心,拥有全国最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北京的综合影响力之大,更非沪、深、穗可比。 【2】 我早就分析过,简单地把不同城市的GDP作对比,并没有太大实际意义。中国的城市管辖面积差别巨大,城乡结构和城镇化率差异甚广,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总量并没有太大的可比性。 更何况,不同城市的经济总量含金量也大相径庭。我时常举的例子是,杭州曾经长年是中国省会城市GDP第二,但近年来杭州经济总量被成都、武汉超越,杭州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力和外来资源的辐射力却远胜以往,这不是GDP总量的效应,而是杭州民营经济尤其是新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溢出效应。 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北京、上海乃至深圳、广州,就更能理解一个事实——不能简单地比较这几个城市的经济总量,也不能用简单的海外城市案例去硬套这几个城市。 上海陆家嘴 黄局长说,上海要走东京的路线,或许从空间结构上来看是这样,上海大都市圈要走东京大都市圈扩张的路。但上海的城市功能更像东京,还是北京的城市功能更像东京呢?东京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金融中心,世界五百强总部数量高居日本第一世界第二,固然东京有证券交易所和港口(这两者上海有而北京没有),但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最大的城市是北京,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最庞大且作为金融决策中枢的城市是北京,世界五百强企业和新型高科技企业最多的城市还是北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岂不是更像东京? 当然,上海的城市风貌更像东京,这座城市干净、整洁、充满秩序感,24小时营业的连锁便利店遍布全城,生活极为舒适。这和北京的芜杂、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要说是上海还是北京更接近东京,不能光是看看卫星地图和市容市貌,还要看资源的集聚,看大企业总部的分布,看服务业的发达程度(这里的服务业是指广义的第三产业,不是狭义上的餐饮、酒店、百货等服务业)。从这些维度观察,中国最像东京的城市,无疑是北京而不是上海。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