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疫情之前,这次医药电商推出的“慢病用药计划”显然更有价值。由于院内医疗资源挤兑、民众出行不便等原因,医药企业和患者都将目光投向了互联网渠道。京东健康表示,疫情期间4+7产品在内的部分慢病用药销量增加了数倍,而且之前难以拿到的4+7价格在疫情期间迅速达成。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天猫医药馆。
据金恩林介绍,疫情期间还借助医药企业邀请了不少专家进行直播,对慢性病用户提供健康科普和用药指导,作为慢病用药福利计划的一部分。“专家的患教、线上问诊和平台优惠是我们调动药企的三个点。”金恩林表示。
“现在工业企业参与度很低,未来参与度会越来越高。”邵清断言,工业企业未来会大幅走向前端,其与渠道、消费者的关系都会发生变化,工业企业的服务能力和供应链是能够给互联网电商、连锁药店赋能的,他认为目前工业企业和零售渠道的合作不是非常的相向而行,目前仍然在谈消费额、利润率,还没有开始真正谈到大范围的消费者服务。
李卫民对此也持有相似观点,他认为,以前“医”和“药”的对接主要依靠政府,未来制药企业将要转向卖解决方案,包括患者教育、慢病管理,甚至包括基因检测、康复器械、商业保险等等,最终医药还是不能分家的。
但目前互联网医药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障碍,李卫民表示,不少环节仍未打通,例如医保和医生。公立体系仍然占有医生和医保资源,医生的教育、培养都在公立体系内,医疗检查的互认也还未达成,对于医保支持线上医疗服务目前已有松动,但大多仍然仅是支持公立医院和医保定点药店的网上服务,而在电商渠道购买4+7产品虽没有医保支持,但随着其价格大幅下降导致不少患者对其价格的敏感度下降。
有互联网医疗界企业表示争取医保仍然是“与虎谋皮”,但李卫民则持有乐观的看法,他认为每推进一步,生态的掣肘就会打破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