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奥汽车重闯创业板 仍存一股独大毛利率走低风险】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官网得知,华奥汽车再次向深交所申请上市,但是记者从其招股书发现,华奥汽车存在一股独大、毛利率持续下降、研发费用较低、负债率较高等问题。(中国经营网)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官网得知,华奥汽车再次向深交所申请上市,但是记者从其招股书发现,华奥汽车存在一股独大、毛利率持续下降、研发费用较低、负债率较高等问题。 相关资料显示,2018年6月21日,北京华奥汽车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奥汽车”)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欲“闯关”创业板,然而,报送仅四个月就因诸多问题而中止审查。 对于华奥汽车重闯创业板背后存在的风险,记者致电致函华奥汽车董秘办公室,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存在一股独大风险 根据华奥汽车招股书显示,华奥汽车是一家第三方汽车延长保修服务提供商,其主营业务为机动车检测评估和延长保修服务。华奥汽车由自然人股东张晓龙和李享(张晓龙的配偶)于2008年10月6日设立,设立时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00万元,股东均以货币出资,出资额及比例分别为:张晓龙出资人民币299万元,占99.67%;李享出资人民币1万元,占0.33%。 目前公司共有5位股东,分别是张晓龙持股比例达90%、宁波晋彤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比例5%、西藏万青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深圳市前海中金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姜小丽股份持股比例1%。 记者注意到,华奥汽车一开始可以说是一家“夫妻店”,直到2017年2月份股改才新增了4位新股东,稀释了部分股权。但是华奥汽车持股5%以上的股东仅2位,其中第一大股东张晓龙的持股比例更是达到90%,成为华奥汽车的实际控制人,同时也是华奥汽车的法定代表人,张晓龙在华奥汽车“一股独大”。 在这期间,张晓龙与华奥汽车之间出现大额的资金拆借。2015年,华奥汽车向张晓龙拆出资金10467.55万元,拆入12723.54万元;2016年,华奥汽车又向张晓龙拆出资金14849.34万元,拆入17915.37万元。 2016年9月20日,华奥汽车与张晓龙、李享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华奥汽车以1元对价收购张晓龙持有的致远二手车90%股权,以1元对价收购李享持有的致远二手车10%股权,合同约定“附属股权的其他权利随股权的转让而转让”。虽然公司在收购致远二手车时,发行人和致远二手车的股东完全一致,因此采用了名义价格收购的方式,这对公司各股东的利益实质上并无影响,但依然使得外界对华奥汽车的内部管理产生质疑,认为华奥汽车“存在着内控的风险”。 在证监会的《北京华奥汽车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反馈意见》中,也询问了关于华奥汽车与关联方致远二手车、杭州泰一指尚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云为科技有限公司的关联交易、关联资金往来等。 在招股书中,华奥汽车提到了实际控制人控制的风险,本次发行前,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晓龙持有本公司90%的股份,虽然公司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制订了《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独立董事工作细则》等规章制度,力求在制度安排上防范实际控制人操控公司现象的发生,且自股份公司设立以来也未发生过实际控制人利用其控制地位侵害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但未来张晓龙仍有能力通过在股东大会上投票表决的方式对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施加影响或者实施其他控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刘俊海认为,股权结构不光要清晰,而且应该稳定,才能成为公司良治的诚实基石,如果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暂时改变不了也不想去改变的话,那就得做出约束大股东的制度设计,包括对关联交易的约束,切实做到每一项关联交易程序严谨、信息透明、对价公允。“为了做到这点,取信于公众投资者,我的建议是大股东就别行使表决权了,让小股东来决定吧。董事会的构成和总经理的任命,也应该由股东们共同决策,有事共商。”刘俊海直言。 毛利率逐步下降 公司的经营决策将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盈利能力。招股书显示,2016年度至2018年度,华奥汽车主营业务综合毛利率分别为77.93%、70.18%和68.32%,呈逐步下降趋势。 发行人毛利率报告期呈下降趋势,华奥汽车将其归结为与产品结构变化、市场竞争加剧、投保责任险费率变化等因素有关。有分析指出,华奥汽车如不能增加和丰富供应商,优化供应商合作条件,继续投入科技研发并取得成果,改进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持续提升检测技术水平以及控制维修成本的能力,将会面临毛利率持续下降的风险。 事实上,汽车延长保修业务最早是由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整车厂推出,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在西方主流国家得到消费者普遍认可。在中国,这项业务最早出现于2004年。其首先是汽车经销商及厂商的促销措施,之后独立的延长保修公司作为汽车厂商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方正式进入市场。 由于发展历史并不长,对于大多数国内消费者来说,汽车延长保修业务迄今仍是较为新鲜的事物,市场渗透率较低。再加上中国的地理分布广阔,要想实现业务的规模化效应就要求企业建立起极为庞大的销售网络。汽车经销商集团和4S店因控制了消费场景,就此成为稀缺的渠道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