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兰高速公路养护150天工期22天完成 齐鲁交通刷新山东高速公路养护效率纪录 4月29日,随着第一辆车撞线通过驶上高速,标志着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日兰高速公路日照、临沂段养护大中修工程顺利交工,实现提前通车。这是山东省内第一次采取集中养护作业方法对高速公路实施养护修缮作业,在叫响“齐鲁养护精准长效”品牌的同时,为创新全省高速公路养护模式、提高养护作业效率探索出“齐鲁交通模式”。 G1511日兰高速公路,东起山东日照,西至河南兰考,是山东南部唯一一条贯穿东西的交通大动脉,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0年通车以来,随着车流量急剧增加,日照临沂段路面病害日益严重。在疫情期间,齐鲁交通彰坚持免费不免责任、免费不免服务,投资1.5亿元实施养护维修。 精准细致做好超前谋划“慢”文章 此次大中修工程集沥青路面、桥梁、交安设施等养护工程于一体,6座桥梁维修加固,维修路面跨度116公里,单幅维修长度130公里,需要摊铺沥青混合料95.88万平方。工程点多线长面广,工程量大,维修前日交通当量峰值达90000辆,如果按照传统养护作业模式,依次对四分之一幅路面封闭施工,极易引发交通拥堵,造成交通事故。 为最大程度的减少施工不利影响,齐鲁交通借鉴国际及国内相关案例,决定采用半幅封闭集中养护施工作业。如何缩短封闭时间,有效提升作业效率,成为养护者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天下难事,必作于细,必成于实。为了把每一个问题都考虑明白、规划清楚,工作人员们在开工前2个月,就开始了各项筹备工作。 2月1日,正是疫情肆虐之时,相关人员便开始电话商讨施工方案,2月中旬进行实地多方考察。3月初,达成初步意向,同时开始布局规划拌合站、优化工序衔接、编制施工规划等工作,3月下旬,与当地政府、高速交警达成协议,基本确定24天的施工计划。4月初,发布施工通告…… “拌合站是整个施工的‘弹药加工厂’。对于拌合站的布局,我们从年前就已经开始策划,年后我们根据施工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考察了二十几座,最后根据拌合站产能和工地需要,确定了8座。”齐鲁交建集团总工程师刘伟说。 稳扎稳打,精益求精,工作人员不辞辛苦的“慢”,不是不思进取,不是不讲效率,而是为了开工后能“毕其功于一役”。 面对这史无前例的建设强度,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这么短的时间根本不可能完成。” “这是我第一次指挥集中养护工程,咬紧牙关硬着头皮上,大家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发担当,共同克服困难。前面的慢是为了后来更好的快,尽管下雨耽误了两天的工期,但我们还是完成了原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齐鲁交通养护管理部部长李洪印说。 高效协同实现工程施工“快”落实 4月26日凌晨,日照莒县施工段依然是机器轰鸣、人员奋战。在整个施工全线,路面、桥梁、交安等8支队伍400余名施工人员,8座拌合站,260余台套铣刨机、摊铺机等大型机械鏖战一线,在各作业面争分夺秒。 短期内如此强大的人员、机械组织和投入,如何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确保各工序的有效衔接,是一项史无前例的考验。 面对挑战,唯有团结协作才能战而胜之。 4月6日,日照分公司、临沂分公司、设计院、监理公司、交建集团、泰东公司、材料公司、第三方检测单位共同成立指挥部,并组建了交通布控组、试验检测组、现场施工组等9个小组,进驻一线、协同作战。 集结最强兵力,鼓足最大干劲,保持最硬作风。 日照、临沂分公司建立起与沿线地方政府、交警、交通对接协调机制; 设计院设计代表派驻现场,全过程参与病害调查、方案优化; 泰东公司主要负责人祝庆升带队“搬家式”进场,全员上阵; …… 按照传统作业模式,业主方、设计方、监理方、检测方对施工单位主要进行 “事后管理”。“但由于此次施工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模式,指挥部调整优化施工计划,集中队伍、集中设备、集中办公,采用‘事前管理’,施工单位成为各方的服务对象,有要求施工前提出来,共同考虑解决方案。”李洪印表示,这样,工作效率、作战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各工序的有效衔接,达到了人员、机械的最佳工效,施工进度得到全力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