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业界短期内对氢燃料电池的发展还是持有保守态度。唐海锋认为,未来5年至10年产业还是处于持续投入期,目前都是以示范运营为主,真正的大规模商业化可能要在十年以后。一汽新能源开发院电池研究所所长赵子亮也认为,未来5至10年后,燃料电池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技术/成本制约发展,补贴或可以更多考虑核心技术 阻碍燃料电池车产业化的原因很简单:技术和价格。“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商业化过程中,仍面临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车辆购置和运营成本较高、政策标准仍不完善、企业作用需要充分发挥等一系列问题。”李骏称,当下燃料电池汽车仍属于产业的导入期,实现产业化仍是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过程。 当前国内企业在燃料电池领域布局,多以整车和系统为主,对进口材料和核心部件的依赖较为普遍。唐海锋介绍称,国外燃料电池汽车的开发路径基本上是从原材料到部件,再到系统,再到整车,是层层递进的正向开发流程。据悉,我国氢能制储、加氢基础设施、燃料电池及应用三个环节企业占比分别为48.5%、9.7%、41.8%。 行业人士希望,燃料电池产业能坚持自主开发,掌握燃料电池电堆核心技术,建立完善的核心零部件产业链。而这并非一家能够完成,因此,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祖似杰呼吁,各相关方能够积极合作,通过规模化降低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及用氢的成本,以市场应用倒逼技术进步,共建燃料电池产业的朋友圈。 另一个阻碍燃料电池车发展的是车辆价格。根据国际氢能理事会对燃料电池的使用场景预测,2050年燃料电池主要应用场景为客车、大型乘用车及中重型卡车。其中,很大原因在于燃料电池系统及氢气价格因素。 “成本居高不下。”赵子亮称,就算氢燃料电池车产销从每年1000辆,增至50万辆,成本还是太高。目前电堆要占据整个燃料电池系统的50%以上,而其价格降低难度很大。此外,目前无论是制氢还是运输、用氢等,总体成本都偏高。 以丰田mirai为例,其燃料电池组的成本高达17.4万元左右,而同等续航的锂电池成本约为9万元,燃油车约为2.5万元。而针对续航所需氢气的成本,丰田Mirai每百公里燃料电池的耗氢量约为1kg,以美国为例,美国加氢的成本约为14$/kg,大大高于锂电池汽车及燃油车的成本。 想能够推动普及,毫无疑问,降本是关键。因此,有行业人士建议,2019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中央财政补贴还未下发,政策可考虑向核心技术倾斜,助力技术研发和成本降低。 全文总结 如何降低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如何加快布局加氢站、进一步降低氢气成本?这是燃料电池车实现商业化必须解决的两大难题。当下来看,短时间内这些问题还很难得到解决。在行业发展之初,核心技术的正向研发,以及持续稳定的政府支持必不可少,只有成本持续降低,实现市场驱动,燃料电池产业才能从导入期进入成长期,并有可能进入到普通用户手中。那么,更没有里程焦虑的燃料电池车,你期待吗?(文/章涟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