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汽车消费是中国品质消费提升的一个缩影,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跨越。 汽车消费的背后,不仅是“买什么”的悄然变化,“四个轮子”逐渐在百姓的购物车从出现到迭代;还有“怎么买”的深刻变化,从实体市场到互联网应用,从一线城市十万元家庭轿车到现在小镇青年中盛行“弹个车”,改变中国,也影响世界。如今,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汽车消费正在引领全新的时代。 在两个轮子上仰望的萌芽期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汽车在中国消费史上,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记,而自行车是国人出行最重要的工具。 在60年代人的记忆里,自行车是凭票购买的奢侈品,结婚必备的“四大件”,关于四个轮子几乎没有想过;在70年代人的记忆里,上下班的高峰期是由路上壮观的自行车流构成的;在80年代人的记忆里,小汽车出现在马路上,有一辆小轿车那得是什么样的家庭,普通人想都不敢想。 在千禧年之前,汽车售价是普通家庭好几年收入,汽车销售的需求以公务需求为主,对于老百姓而言,骑着自行车盘算着自家什么时候能开上小汽车是一种常态。 十万元家轿的起步期 2000年后,国内市场开始出现了十万元家庭轿车的概念,甚至在全国各地席卷了一股热潮,“买车”成为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央视当年在春节期间播了一部叫《我爱我车》的电视剧,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中国家庭的情况:借点钱凑凑能买上一辆车。 这一时期,伴随国民收入的增长与家轿概念的普及,一线城市的家庭汽车持有量开始快速增长;2005年以后,二三线城市加入购车大军后,进一步拓宽了消费群体和消费量。彼时,车型与价格的选择区间并不是特别大,上下班出行的需求也相对一致。而十万元车的概念也在这个时期的培育下,成为后来大部分家庭购买第一辆车的首选。 汽车普及性消费的腾飞期 大约从2008年起,中国汽车消费进入了腾飞期,消费量的飞跃来自于两方面的动力:汽车开始进入普及性消费时期,增换购消费增长与四五线城市家庭首购,汽车开始“下乡”。 在这个时期,汽车消费呈现多样性,针对不同用车需求,不仅市面上的车型越来越丰富,价格区间也越来越广。一二线城市里,早先买车的家庭进入换车、增购的时期,为汽车消费贡献了不可小觑的力量。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的汽车惠农政策,微型客车和轻卡在农村的消费被推动了起来,随即农村的生产和交通状况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变。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00年我国乘用车保有量为1609万,而截至2017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达到了2.17亿辆,中国也是名副其实的“汽车轮子上的国家”。 在汽车消费的腾飞下,汽车销售产业同时在不断完善,消费者的购车渠道越来越多,购车的付款方式也逐渐多样化,早期那种“东家借西家凑”的事几乎不再复存。 新兴消费力量崛起的成熟期 如今,我国汽车消费从快速增长逐渐进入了趋于稳定的成熟期,汽车消费呈现复杂交迭的消费结构,面临新兴变幻的消费场景以及移动互联网大背景带来的新机遇与新调整。 新时期的消费趋势下,年轻化成为主导潮流,80、90后开始成为汽车市场的新兴生力军,在这股力量的支配下,汽车品牌重构、产业布局年轻化,汽车消费体验重新升级,经济性与个性化成为汽车消费的关键词。同时,低线城市汽车消费需求大量释放,根据相关数据显示,18万以下的汽车细分市场向低线城市下沉尤为明显。 而移动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为汽车消费带去了新思路。在国内市场中开始涌现出像弹个车之类的汽车新零售平台,为年轻消费者尤其是小镇青年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消费参考同时,分担了新兴消费群体的购车压力。除了选择车贷以外,“1成首付,先租后买”的购车理念开始流行于年轻消费群体中。 对比汽车消费刚起步时,为了向亲朋好友借钱买车引发的家庭矛盾,如今购车显得更为轻便、灵活,购车的门槛达到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最低点,如弹个车的1成首付,在支付宝扫码申请,5分钟内就可以审批到位,家庭购车轻松自主不用再“求人”。 这个时期,因消费成熟,除了车辆本身质量、价格,购车服务开始成为车商、网络平台的新阵地。除了以专业、全方位服务取胜的4S店,三线以下城市的消费群体在弹个车之类的汽车新零售下沉服务中享受着不输一二线城市的购车体验。根据弹个车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弹个车社区店在全国覆盖31个省份、325个市以及2079个区县,落地超过5500家社区店,堪称国内最大的汽车新零售渠道网络。 回顾过去70年,中国汽车消费从无到有,从萌芽到腾飞再到成熟,汽车消费已经不再只是车商思考的问题了,互联网的助力下,新渠道、新平台的进入,注定将把中国汽车消费引领至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