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人力没有相应的投入,不能使科研人员专心去做创造性的工作,不能汇集天下科技英才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那么即使有了良好的研究设备和业务经费,也难以产出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中科院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说。 多位专家都以华为公司的研发为例。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介绍,华为研发投入的70%用在人头费上;华为内部劳动与资本的分配比例为3∶1,并且实行员工持股制度。正因为能够不断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有了技术做坚强后援,华为才能在重重压力面前表现不俗。 只有破除“重物轻人”观念,才能够激励人才奋力向前 “重物轻人”观念的形成由来已久,原因复杂,既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也有发展阶段、科研管理体制等客观现实因素。 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表明,要实现引领性、颠覆性的创新,必须从整体上改变“重物轻人”的观念,激发广大科研人员潜能,从根上提高科技事业对优秀科研人才的吸引力。 破除“重物轻人”观念,要靠深化改革,把人的创造性劳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人是科技活动的核心,科技政策的出发点要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来设计。 “重物轻人”的观念已不适应当前科技发展大势。 早在2003年,时任科技部部长的徐冠华院士就提出,科研要彻底改变“见物不见人”的观念。近年来,很多科学家纷纷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给科学家“减负松绑”的改革举措,但“重物轻人”现象仍未有根本改观。 “重物轻人”观念的形成由来已久,原因复杂,既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也有发展阶段、科研管理体制等客观现实因素。 我国农业社会历史很长,在农业生产中,土地、牲畜是主要生产资料,人力成本则很低,因此“重物轻人”是农耕文化的产物。 “重物轻人”观念在科技界的“流行”,也与我国实施科研计划课题制时的发展阶段、管理理念有关。1999年我国提出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实行课题制,并首次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中试行。课题制实施之初,就设计为全额预算管理制度。初衷是为了规范各科技计划的经费使用,减少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浪费。 一位长期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专家介绍,在课题制经费的设计中,人员费用占比较低,主要是考虑了当时的科研人员大多为“单位人”,工资由财政全额拨款支付。而欧美等国家的课题组中,科研人员的流动性较强,除教授的工资由学校支付以外,博士后、合同制研究人员的工资都需从项目经费中解决,因此人员费用占比较高。此外,课题制实施之初,我国的科研仪器设备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也确实需要购入大量的先进设备。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刘云认为,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科研体系构架中,这样的经费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仍然以传统的思维模式、惯性的管理方式来处理“物”与“人”的关系,重视物质条件建设、轻视科研人员劳动报酬,就难以体现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知识创造价值,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专家认为,“重物轻人”观念,涉及如何对知识“定价”。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化的知识价值评价导向,是一种不以结果为导向而以投入和成本计算为导向评价科技创新的理念。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节省有限的资金,对科技投入采取成本核算的方式,发挥了应有的历史作用。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就不能再用测算成本来对知识定价,而是要用社会价值来对知识定价。“画一条线,1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元”,这个很早就流传的故事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进入工业社会、信息时代,人才的创造性意义和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如果继续用科技成果的研发成本来给人才和知识定价,必然会导致评价导向扭曲。 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表明,要实现引领性、颠覆性的创新,必须从整体上改变“重物轻人”的观念,激发广大科研人员潜能,从根上提高科技事业对优秀科研人才的吸引力。 破除“重物轻人”观念,要靠深化改革,把人的创造性劳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有专家认为,科技的本质是人的创造性活动,是智力创造而不是体力创造,人是科技活动的核心。因此,科技政策的出发点要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来设计。 ——改革经费使用和分配机制,真正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多位专家表示,科研经费中人力薪酬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议在经费使用中明确规定人员相关费用占比可以提升至50%甚至更高,建立起科研人员合理的收入机制。 ——改革科研考核、评价机制,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专家表示,要改革现行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淡化考核指标,为科研人员提供宽松的成才环境;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充分调动积极性。 ——发挥市场对要素价格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人才价值来说,要真正通过市场机制来体现人才价值、给知识定价,要舍得给予丰厚的待遇。甚至在人才争夺中早早出手,用多种方式获得顶尖人才。对此,任正非举例说,西方公司在人才争夺上看得更加长远。发现优秀的大学生,就会招去企业实习,专门培养,这已超越了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概念。俄罗斯一所大学的学生连续几年获得世界计算机竞赛的前几名,许多学生都被谷歌公司高薪挖走,但华为也愿意开出比谷歌更高的薪酬把他们招过来。这是对人才价值的最大尊重。 ——通过市场手段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让人才、成果、机构都“活”起来,让科学家富起来。将科研成果积极进行转化,让科技成果的创富效应更加显著,创新驱动的作用就会更加突出。 破除“重物轻人”的观念,提倡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的科研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专家建议,要从观念上真正实现转变,首先要让社会各界尤其是科技管理者等,充分认识到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同时也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家的氛围,提倡创新文化,鼓励创新思维。 当前,中国科技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位势。在压力下,看似进入“深水区”,遭遇“风险期”,实际是适逢“机遇期”。好比一架新飞机试飞过程中去尝试极端状况,其目的是要找出飞机在特殊条件或状态下的性能极限。但飞机试探性能极限,是为了确定安全飞行的边界“红线”。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则是要不断突破性能极限,从而跃上更高水平。在此过程中,只有破除“重物轻人”这种旧有观念的束缚,才能够激励人才奋力向前,勇攀科技高峰。(记者余建斌、冯华、蒋建科、吴月辉、喻思南、刘诗瑶、谷业凯、赵永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