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行情

旗下栏目: 新车 导购 行情 养护

破除“重物轻人”观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视点)(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7-08
摘要: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工智能公司商汤科技的做法更为“夸张”。在企业还没有盈利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人才招聘,仅用3年时间就把研发团队从30人扩张到700人,其中包括150位博士。企业算得很清楚,“人工智能这本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工智能公司商汤科技的做法更为“夸张”。在企业还没有盈利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人才招聘,仅用3年时间就把研发团队从30人扩张到700人,其中包括150位博士。企业算得很清楚,“人工智能这本账其实是人才的账”。随着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要真正掌握核心能力,需要5到7年积累。核心能力的积累过程中,最重要一环是招揽足够优秀的人才。高质量的团队能够帮助企业尽快占领市场,也使自己有足够的时间窗口做到行业领先。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认为,从现在起到2035年,这15年非常关键。要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关键在人才,必须给予科学家更大的支持和更多的保障,让科学家不再为生计发愁,可以心无旁骛地做科研。

  人是最具创新活力的因素,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招,就是要通过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

  长期存在的“重物轻人”观念,严重制约科技创新

  “重物轻人”在科技创新实践中,直接表现为对“物”和“人”的重视程度不同。

  无论是高校科研院所还是企业的研发活动,“重物轻人”的消极影响,主要集中在收入分配、科研活动自主权、评价体系等方面。

  如果对人力没有相应的投入,不能使科研人员专心去做创造性的工作,不能汇集天下科技英才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那么即使有了良好的研究设备和业务经费,也难以产出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许多专家表示,中国科技界要正视差距与挑战,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当前必须下大力气破除长期存在的“重物轻人”观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核心”。

  “重物轻人”在科技创新实践中,直接表现为对“物”和“人”的重视程度不同。比如,在科研经费投入和使用中,仪器设备等“物”的费用占了大头,而用于“人”身上的劳务费用、激励费用都较低。

  一位高校青年教师根据学校政策申请到100万元的科研经费,最后分给个人的绩效奖励只有4000元。这导致完成学校规定的课题申请任务后,没人愿意再去申请新的课题经费。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研经费中人员费用比例偏低。如美国科学基金项目经费中,项目人员薪酬、博士生学费、生活费比例可占60%左右;如果招收博士后或从事理论工作,该比例还可以更高。

  我国科研投入中的这种“重物轻人”观念,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一位科学家以自己的项目组举例:“我的团队中只有两三位博士后,国际上像我们这样的大组,一般都有十几个博士后。”这样一个在国内处于前沿梯队、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的团队,博士后一年的工资收入是12万元人民币,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由于收入偏低,加上项目经费的激励作用不足,团队中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已经逐渐出现流失现象。

  这位科学家认为:“能够走上科研这条道路的,大多是非常热爱科研的。但仅有热爱还不够,青年教师们还面临着住房、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问题。如果能在经费投入上予以适当补贴,给他们创造心无旁骛的科研环境,相信能激发更多人的潜能。”

  无论是高校科研院所还是企业的研发活动,“重物轻人”的消极影响,主要集中在收入分配、科研活动自主权、评价体系等方面。

  收入最能反映人才价值。科技人员薪酬作为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激励措施,对科技创新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虽已不断改善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当前青年科研人员的总体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在北京一些高校,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年收入在十几二十万元。尽管与过去相比已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考虑到当地的房价和生活成本等因素,这样的收入并不算高。有的科研人员诉苦,每个月的房租都要占到收入的1/3,如果买房,月供更是要花去将近一个月的工资收入。

  专家指出,青年科研人员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恰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偏低的收入水平难以让他们静下心来做科研,严重影响创新积极性,也导致人才流失现象频频发生。

  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中,收入分配受“工资总额”限制,向科研人员发放绩效奖励、创新奖励时,往往难以打破常规,导致激励作用不足。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人员的获益比例,仍远远低于成果转化所创造的社会价值。

  科研活动自主权放权方面,在科研项目管理上仍未给予科研人员充分的信任,管得过细过严。申报项目程序繁琐,科研人员需要填写繁多的表格;不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项目申报和结题等方面,不给予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这些都大大束缚了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这样的呼声已超越科学界,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评价体系关系科研人员的成长、晋升,是另外一种激励机制。尽管相关政策要求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但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实施“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单一人才评价标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依然严重,导致一些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企业的科技人员很难在人才评价体系中“对号入座”,创新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现有人才评价标准让企业人才在评价方面依然较为吃亏。一家互联网公司负责人介绍,职称评审中要求的学历、论文、课题等硬性指标对企业往往很不适用。“我们研究院的执行院长技术能力强,在业内也很受认可,但由于长期在企业工作,论文和课题很少,市里的一些人才政策都申请和享受不到,好久才评上副高职称。”

  一位曾获世界机器人竞赛冠军的企业技术总监,由于缺少论文,申报各种人才计划都落选。科技人员的职称与国家项目获取、各种奖项申报等紧密挂钩,对企业来说,缺少职称很难申报到项目和奖励。“有的项目要求团队中60%以上是副高职称或者博士,这一项就把企业卡死了。”

  有企业人士坦承,对于企业来说,发表论文意味着要把核心技术公之于众,企业不愿意这么做。即使愿意,做项目要争分夺秒,哪有时间和精力写论文?

  人才是千差万别的,人才政策不能“一刀切”。过于单一的人才评价体系就是典型的“重物轻人”。

  可以说,“重物轻人”的观念,以各种形式异化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方方面面,禁锢了人的创新活力和能力。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