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突出可持续、保底线,促进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提高。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550元,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74元,新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经费全部用于城乡社区,强化基层卫生防疫。巩固完善基本医保住院费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机制。稳步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扎实推进市级统筹。支持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有序扩大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药品品种范围,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试点。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继续支持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建设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支持做好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工作。 稳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按5%的幅度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同时适度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全面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确保2020年底前实现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到4%,加大对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确保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面向社区的养老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持续推动医养结合,支持养老事业发展。 做好民生兜底工作。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基本民生支出放在优先保障的重要位置,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484亿元,支持各地做好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纳入低保等救助范围。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阶段性加大价格临时补贴力度,努力降低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中央财政医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286亿元,用于减轻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做好医疗保障托底。 完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安排707亿元,重点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发展租赁住房,加强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继续支持棚户区改造。中央财政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安排185亿元,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安排152亿元,支持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积极帮扶受疫情影响的部分文化产业恢复发展。支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和国家队备战奥运财力保障工作。 5.支持保市场主体。 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今年继续执行2019年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政策,减税降费翘尾约5000亿元。前期已出台的部分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航空公司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延缓到明年缴纳。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实处,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与货币、产业政策协同发力,强化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的支持,支持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政府性融资担保行业减半收费,将综合融资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2020年新增再担保业务规模不低于4000亿元。允许符合条件的创业担保贷款展期,进一步增加支持群体、降低进入门槛,将受疫情影响的个体工商户、出租车司机等纳入支持范围。 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打造全链条、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好国家级新区、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落实鼓励创业投资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继续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鼓励扩大实体经济领域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继续做好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 6.支持保粮食能源安全。 全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强化耕地保护与农田水利建设,支持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4000万亩。深入推进大豆振兴计划,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大豆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机制。支持保障国内粮食供应和市场稳定。落实扶持生猪生产恢复政策,稳定和保障国内猪肉市场供应。持续加强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促进畜牧水产养殖业全面发展。 着力保障能源安全。继续支持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采利用,支持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能源安全储备制度。降低企业用电用气成本,继续将除高耗能以外的大工业和一般工商业电价降低5%;实施支持性两部制电价政策,重点减免两部制电力用户容(需)量电费负担,对新建扩建医疗场所免收高可靠性供电费;阶段性降低非居民用气价格,提前实行淡季天然气价格政策,对化肥等涉农生产且受疫情影响大的行业给予更优惠气价。 7.支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加快恢复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鼓励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支持战略关键领域工程化攻坚、重点产业升级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政策,大力促进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实施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行动,支持建设数字供应链。支持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建立与支持创新相适应的政府采购交易制度、成本管理和风险分担机制。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中国服务高端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