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线上到线下,从线下到线上,全渠道整合与布局。新零售不只是线上引流,实际上,新零售的说法,据说是马云因为线上流量枯竭,转而向线下抢夺流量的一种说法而已。总之,新零售环境下,线上+线下的融合,对每个家居品牌而言,都是大势所趋。 线上向线下布局与引流,最典型的莫过于林氏木业,这是一个在纯电商平台成长起来的线上品牌,但随着引流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林氏木业也不堪重负,于是近几年开始转战实体店,于佛山开出了第一家线下门店,1000-2000家线下新零售门店,则是未来的核心战略布局。 还有吱音、Evita Home等原来的一些“网红”品牌,也纷纷在线下开店,将新零售体验馆作为一个体验点,核心目的是弥补线上服务覆盖区域,升级服务体系。 他们希望消费者能在线下实体店打造一个线上线下相连的体验空间,形成连续性的、立体的品牌展现,尽可能的增强用户体验感,让用户真实、真切地感受到品牌想要提供给他们的生活方式。 传统线下品牌自然也是不甘示弱,也在布局进行全网引流,在移动端自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基于移动端的各种引流也开始进行布局,比如微信商城,裂变小程序,抖音、快手引流,网络直接引流等。 消费者越来越圈层化、小众化、部落化,也就意味着没有一种流量入口是垄断的,意味着引流的渠道,触达精准顾客,线上线下进行全渠道布局,是每个家居品牌必须、必然要做的事情。 即集合店打“生活方式牌”,试水多业态+高频收割流量。 1/ 大家居产品线,现在在走两条路,一条是爆款,即依然延续单品类的思维,把产品做的极致。 比如创意家电,智能家电,艺术家具,创意家具,功能性的陶瓷,智能卫浴,设计感的卫浴等。这条爆款性的产品路线,似乎可以一直走下去,毕竟,营销大厦的基础本身就是以产品为基础,用户消费的核心也是产品。 甚至我可以断言,对于多数中小型企业而言,做爆款比做大家居集合更有前途,更符合自己的生存哲学。 2/ 大家居的另外一条路,便是做产品线的风格化整合,不是卖单品,而是卖空间,卖审美。 这有点像卖汽车,消费者要的不是汽车的某一部分,要的是一整台符合自己需求的整车。 实际上,消费者对家装的终极需求也是如此,消费者要的不只是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台家电,一套家具,要的是整屋空间定制与物理空间所呈现的审美。 所以,大家居的产品,已脱离了产品在物理意义上的概念,成为空间、场景、体验、设计、服务的综合体,是家居空间的整体解决方案。 解决什么?生活场景、生活方式。“大家居集合店成为生活场景的入口,除了一站式购齐带给客户的便利省心,产品场景化下的每一件物品都是可出售的商品,以解决消费者的两个主要痛点和需求:一站式购齐/生活方式和审美升级”。 于是,大家居集合店——硬装+软装+边缘性产品,共同构成生活方式的空间,便应运而生。 完全模拟家居生活,让家居实体店由产品线集合的物理空间,变成了充满生活方式的情景体验空间,也由传统的低频的终端,变成了高频的社交空间。 所以,家居品牌实体店除了主营产品,还以自营或引入专业品牌方式,融入了咖啡,茶饮,甜品,书籍,手工、亲子、风水摆件等,目的在于通过多种业态叠加,将产品与生活场景深度整合,让消费者参与度加强,将家居传统低频消费空间,变成高频的消费参与空间。 一些家居领域的头部品牌,做了有益的尝试。 比如,尚品宅配超集店的出现,也正是秉承了这样的思路,5000平米北京C店是尚品宅配乃至整个全屋定制品类中面积最大、业态最丰富、体验感最强的综合型旗舰零售大店。 好的业态叠加,是要将线上、线下的客流全部汇聚于零售终端,形成一个全新的“场”;不是简单地收割流量,而是要深挖客户价值,让每一个用户都成为超级用户。 “消费者停留时间”“顾客回头率”“转介绍率”“自媒体分享指数”等新媒体平台常用的指标,也成为曲美LIVING的重要考核指标,与传统零售强调的销售额同等重要。 当然,在商言商,基于个性制定的,生活方式演绎与表达的集合店,本质是为了收割流量,变现商业价值。不能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也就意味着可以退出市场。 所以集合店的选址、空间设计、产品线组合,低频与高频如何衔接,是核心的问题。 在做体验业态规划时,也要保证有足够的面积把被体验业态拉低的收益水平再赚取回来,否则盈利会受到影响。这中间要考验的,是企业商业布局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