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行情

旗下栏目: 新车 导购 行情 养护

河南国投收购绿驰汽车 评论:国资接盘新势力须谨慎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11
摘要:近日,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国投”)出资约20.2亿元收购绿驰汽车60%股份,成为绿驰汽车的实际控制方。河南国投的控股股东为河南经济技术协作集团,后者是由河南省人民政府100%控股的公司。这意味着,绿驰汽车被国资收购,成为造车新

  近日,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国投”)出资约20.2亿元收购绿驰汽车60%股份,成为绿驰汽车的实际控制方。河南国投的控股股东为河南经济技术协作集团,后者是由河南省人民政府100%控股的公司。这意味着,绿驰汽车被国资收购,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第一家被国资控股的企业。目前,造车新势力与国有资本“擦出火花”并非绿驰汽车一家,如蔚来汽车与合肥市政府签约、博郡汽车正在与天津市政府谈判,等等。在民营资本及海外资本相继退潮后,国有资本“接盘”造车新势力似乎成为一种新趋势。

  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汽车行业深受冲击,整车企业延迟开工、经销商惨淡经营、消费者信心尚未恢复……比传统车企“余粮”少得多的造车新势力,可谓坐困愁城。在市场急剧萎缩的同时,各路资本也开始逐步远离造车新势力。曾经被造车新势力看作是三条出路的“与传统车企联手”、“与地方政府合作”和“上市融资”,目前仅有“与地方政府合作”尚为可行。不难想象,未来造车新势力将急切地与各地方政府商议洽谈,为寻找出路奋力一搏。

  面对造车新势力即将频频送来的“秋波”,地方政府能有多大把控力,目前很难评估。但考虑到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地方政府迫切希望实现地方产业协调发展、新旧动能平稳转换的心情,其对造车新势力的冲动可能远大于审慎。如果国有资本“接盘”造车新势力的事件继续增加,恐怕落后产能出清会受到极大阻碍,一些PPT造车的“故事大王”将死灰复燃。

  国有资本投资或收购需要考察项目的质量,对于那些确实有发展前景,只是暂时遇到困境的企业,适当伸出援助之手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一些擅长“讲故事”的造车新势力,其真实情况往往让人云里雾里。被业内戏称为“PPT造车始祖”的游侠汽车,从2015年至今没有推出任何量产车型,而浙江湖州吴兴区政府曾对其寄予厚望,为其批划生产用地,但最终项目成烂尾工程。成立之初一度被看好的前途汽车从去年就深陷欠薪风波,如今资金状况不容乐观。可见,造车新势力的发展前景扑朔迷离,如果缺乏深入的调研,很难准确评估与预测。而且,国有资本介入后,是仅限于投资还是要参与经营决策?如果项目亏损乃至破产,国有资本如何保全?这些都难有定论。

  有专家认为,国有资本的优势应集中在战略性、公益性和垄断性较强的领域,退出竞争性较强的市场。按照这种逻辑,国有资本“接盘”造车新势力并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发展速度快,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产品迭代升级频繁,如果因为国有资本大量“接盘”,导致部分本应被市场淘汰的造车新势力得以继续存活,市场就无法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功能。更何况,如果大量造车新势力委身于地方政府,就违背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引入“鲶鱼”的初衷。

  2015年前后,随着政策的松动,造车新势力密集涌现。当时,业内对其充满期待,认为其具备互联网思维、更具革命性和创新性,将给保守的传统车企带来巨大冲击,产生明显的“鲶鱼效应”,甚至改变汽车市场格局。而造车新势力们也信心满满,深感重任在肩,常把“颠覆”、“革新”等词语挂在嘴边。然而事与愿违,从风光无限到一地鸡毛,如今绝大部分造车新势力都在生存边缘苦苦挣扎。

  造车新势力陷入困境的原因无外乎两点:缺钱和没有把握汽车行业的基本规律。对于前者,虽然国有资本能解其燃眉之急,但并非长久之计。新能源汽车对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商业模式的创新要求较高,这些都需要企业自己去努力探索。而地方政府本应发挥的是外部资源引入方面的优势,如吸引人才、牵线搭桥、成立孵化基金等,如果“亲自上场”参与市场运营和决策,恐怕得不偿失。对于后者,地方政府更要提高警惕,不能因为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就网开一面、特别关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竞争性领域的最基本规律,盲目纾困并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还会将国有资本拖入“黑洞”。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