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9月3日电 据乐居财经报道,危即是机,静待转机。2001年3月,57岁高龄的任正非在柏林兜了一圈后,深受启发。回国后,在企业内刊上发表了一篇《华为的冬天》,成为警示危机的代名词。也是在这篇文章里,任正非说出了那句醒世名言,“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只有危机感!” 彼时,创立于1987年的华为,才14岁,正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海外市场销售额达到1亿美元。任正非在企业繁花似锦的时候大敲警世钟,告诫华为上下“冬天来了”,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 而居安思危的任正非却认为,“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随后,他以力挽狂澜的姿态,在华为内部掀起了一场筹备“过冬”运动。 任正非“过冬术”异常高明。一方面,处置资产,保持现金流,将华为电气(后更名为安圣电气)100%的股权以7.5亿美元卖给了美国艾默生。另一方面,加强合作,先后与3COM、西门子等牵手,成立合资公司,做大做强主业。 正因为如此,华为才得以“越冬”,成就了一家大而不倒的创新公司。 而今,类似的故事在地产圈上演,其中最具代表的案例,非泰禾集团(000732.SZ)莫属。 一方面,近一年多来,泰禾的系列调整动作,与华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二者皆是在各自领域内体量大且拔尖的企业,同时两家公司的创始人具备非常强的危机意识和过人的胆识,能审时度势进行“转身”,并根据时局不断调整战略。 在今年6月的泰禾媒体交流会上,“华为”也是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口中提及最多的企业,他至少3次提到了向华为学习。 融则两利,合则共赢 在政策收紧、行情波动的2019年,房地产市场新一轮洗牌已经发生,一些房企已陷入流动性风险。而泰禾这样体量的“大象”,却在未雨绸缪,寻机改写行业格局。 早在去年万科大喊“活下去”的之前,泰禾就基于对外部环境收缩的前瞻性判断,开始主动调整节奏。2018年8月的内部会议上,黄其森强调,“我们要将步伐慢下来,踩得更扎实,宁可牺牲规模,也要把公司管理和人才夯实到位。宁可少一点,也要精一点;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 当房地产行业都讲业绩、冲规模、拼速度的大背景下,黄其森敢做这样的调整,决心难能可贵。这对于没有做好准备的企业而言,可能是致命打击,但对于泰禾来说,反而是一次自我革新。 当然,大象转身并非易事,体量越大越敏感,泰禾彼时的“降速”,也引起了外界的种种非议。可事实却证明,黄其森“慢即是快”的打法确有其效,据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泰禾2018年销售1303.4亿元,排名行业20名,同比增长30%。 时间进入2019年,泰禾准确判断时局,制定了“淡市”下的生存发展策略。黄其森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反复强调,泰禾要尽快从“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转变,要追求“有利润的回款”,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合作”成了这家公司今年上半年发展的主基调。 虽然合作开发已成行业常态,但是对于刚开始探路项目开放的泰禾来说,每一次项目层面的股权合作,总会被舆论口诛笔伐,质疑为“资金链紧张”、“卖子求生”,似乎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 据乐居财经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泰禾已经出售了南昌、杭州、章丘、福州等多个城市项目公司的股权,转让给了以世茂为首的合作方,总交易对价超过百亿元。 众人拾柴火焰高。泰禾方表示,选择利好公司发展的合作,分散股权可以加快回笼资金,改善资金状况,加快周转,并非“求生”。接下来,将更包容、更开放,在不影响到全盘的情况下,可以输出品牌、小股操盘等。 诚然,开放合作可以取得1+1>2的“伙伴效应”,将给泰禾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而今,引入合作方,取长补短的策略亦见效,股权转让确认投资收益高于上年同期。2019上半年,收回投资的现金金额达到了19亿元,去年同期仅有3.6亿元,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为23亿元,去年同期仅有4078万。 主动调速,收敛自如 五六年前,泰禾在地产圈生猛异常。彼时,“黑马”、“地王”是外界对泰禾的第一认知,它被扣上了“冒进”的标签。 2012-2014年,泰禾出手800亿买地,不乏地王。北京出10块地,泰禾就能拿7块。与黄熟稔的任志强曾点评,“老黄有点疯”。 然而黄其森并非“拍脑袋”,而是在对国家战略的预判和经济发展趋势的洞察基础上。泰禾是较早踩中中国城镇化和都市圈发展趋势的房企,战略最清晰、最坚决、不动摇:只去一、二线,不去三四线。其背后的逻辑是:中国最有潜力的消费群体是4亿中产阶级,他们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 以如今烈火烹油的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子,黄其森早在2015年就战略性进入,并且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在湾区8个城市做到11个项目,总货值价值千亿。 风物宜长放眼量,大规模拿地和后续几年销售业绩的释放,带动泰禾实现跨越式发展,2017年泰禾跨入“千亿元俱乐部”。 也是在那个时候,以敬畏市场为上策,黄其森果断叫停了公开市场拿高价地的动作,转为收并购降低拿地成本。 2019年上半年,除了没有在公开市场拿地,泰禾还采取审慎的土地投资策略,并且对不符合公司发展要求的已收购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此外,它将提高周转、加强现金回款作为财务管控的重心,欲通过加快项目周转、缩短开盘周期、严格考核项目回款等管理措施,不断精修内功,做强主业。 泰禾在战略上能如此收放自如——扩张时有冒险精神,收缩时毫不犹豫,源于其底气十足的土地储备。 目前泰禾待开发项目8个,土地面积200.72万平米,计容建筑面积209.25万平米;在建项目64个,土地面积984.63万平米,计容建筑面积1637.06万平米;在售项目63个。公司目前在全国29个城市,拥有90余个项目。以其目前的开发销售节奏,现有储备货值也足够开发三年。 就在半年报发布的这一天,泰禾向外透露了一条重要信息:今年下半年,泰禾将在今年三四季度适当重启新增土地投资,补充土储。但其拿地也有明确原则:依然谨慎,顶多增加西安、重庆和成都;量入为出,看回款情况;鼓励小股操盘,合作拿地。 拔云见日,指标向好 峰回路转,笼罩在泰禾头顶的阴云也逐渐消散。日前,它亮出了2019年上半场的战绩,营业收入同比增加14.3%,至145.1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