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加快提升智慧教育基础设施。优化智慧教育教学环境,有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快全市校园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提升,建设全市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人工智能教学实验平台和交互体验中心,推广面向在线互动教育的“空中课堂”。推动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系统、“榕教之窗”系统、教师职业能力建设管理系统、教育装备应用运维管理系统等多系统建设,构建“1+4+N”“互联网+智慧教育”生态系统。到2022年,建设30家以上智慧校园示范校。支持数字教育小镇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依托网龙等数字教育头部企业,开展远程教育、智慧课堂、VR沉浸式教学、AI教学管理等应用场景建设;建设面向全球的数字教育装备展示平台,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智慧教育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输出地。(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13.建设“互联网+医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区域互联网医院,三年内上线不少于10家互联网医院,为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复诊提供线上医疗服务。加强智慧医院建设,全面部署“多码融合”支付、智能导诊、远程医疗等服务设施,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全面升级基层卫生信息化体系,实施“智慧村医”工程,在全市行政村中实现智能公共卫生和监管服务全覆盖。加快全民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创新中医“治未病”、AI健康画像、出生缺陷防控等应用。加快智慧疾控建设,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安全保障及防控模式的创新。建设智慧养老基础设施,连通全市养老服务机构,融合居家上门护理和养老家政服务、医养服务、社区照料等各种线上线下业务场景,为老人提供多渠道、全方位、个性化的智慧养老服务。(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民政局) 14.加速完善新零售基础设施。积极创建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基地,打造区域性物流集聚区。加快盛辉、盛丰等智慧物流园建设。推动京东“亚洲一号”、菜鸟网络中国智能骨干网等智能仓储基地、纵腾跨境电商海外仓大数据运营中心建设。推进马尾、福清冷链仓储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重要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推广朴朴、永辉等新业态在全市广泛布局。全力打造东街口、东二环泰禾等一批智慧商圈。鼓励建设快递末端综合网点和非直接接触式智能投递终端,加大对医院、学校、办公楼宇、大型社区等区域的覆盖力度。推动仓储冷链设施向农村农业领域覆盖,完善拓展特色农产品供应链。(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邮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 15.大力建设智慧轨道交通。推广多元化电子支付、5G、BIM、AI等技术、设施在地铁施工、调度、运维、客服等环节部署应用。建设地铁大数据中心和城轨云,强化轨道交通数据采集、汇聚、分析、利用,增强态势感知、调度指挥、辅助决策等能力。到2022年,建成投用1号线二期、4号线、5号线、6号线、城际铁路F1线(福州火车站—长乐机场)等智慧线路,并完成对现有线路智慧化升级。(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地铁集团) 16.加快打造智慧“海丝门户”枢纽。积极推进福州机场智能化升级,推动“5G + WIFI”网络全覆盖,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及存储、智能终端、虚拟可视化等新技术、新设施与机场设施融合,建设机场智能停车、一脸无感通行、智能机位分配、RFID行李跟踪、自助行李托运、AR智慧导览等应用场景,提升“海丝”门户枢纽机场智慧形象。聚焦江阴港、松下港等港口打造“5G+智慧港口”,推进港口水平运输、垂直运输以及船舶进出港等系统智慧化转型升级,实现港区港机远控、无人集卡、智能理货、主动预警、智能安防等,跃升港口智慧化能级。(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局、福州海事局,福州港口发展中心、福州机场) (三)强化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17.系统布局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加快推动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ICC)、百度人工智能实验室、马尾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北斗网格智能空间实验室等重点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三创园”科技创新、科研孵化载体建设,推动创新动力、创业活力、创造实力充分涌动,构建新技术创新发展的坚实底座。〔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18.持续建设产学研基础设施。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推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中国联通东南研究院、清华—福州数据技术研究院、福建鲲鹏产业生态创新中心、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等产学研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滨海新城、大学城建设科创基础设施集聚体,形成孵化集聚效应。强化培养和引进科研团队和高层次人才,自主研发转化一批在行业领域专利技术强的创新技术成果,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三、专项行动 (一) 创新成果转化行动 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联动机制,促进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成果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攻关与成果转化力度,不断提升科技能力,健全产业化和商业化机制。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创新行动,围绕技术创新链,在网络构筑、算力提升、应用融合等领域,努力培育和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产品和方案,构建具有福州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技术和标准;推动知识产权商业化,打通正向循环。实施关键人才引育行动,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相关全链人才培育招引,集聚一批多层次高素质数字人才。(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 (二)产业生态培育行动 促进新型基础设施相关产业链集聚发展,支持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领域核心芯片、中高频器件、智能传感器的研发、产业化和集成应用,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生态。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围绕国产平台和云计算全栈架构,依托海峡星云整机制造项目,推进鲲鹏等国产芯片、固件、服务器、电脑、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方面的研发、生产与基地建设,推进国家级软硬件适配测试中心及综合保障中心、海峡星云智能制造基地建设,形成软硬件协同发展良好生态。加快电子信息元器件国产化替代步伐,推动更多的本地产品纳入全省新型基础设施、信创产业供应链,畅通产业链省内循环。依托华为公司成立数字产业生态发展联盟,加快福建鲲鹏生态创新中心能力建设,鼓励更多福州企业加入鲲鹏计划,带动更多上下游企业在福州先行先试,共建良好产业生态。鼓励在金融等产业领域开展区块链应用示范,进一步打造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等大数据产业集聚区,推进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创新应用,支持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大数据委、市科技局) (三)应用场景建设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