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用福建省两百分之一的土地“拼出”十六分之一的GDP,连续24年领跑福建县域经济;现有上市企业46家,数量居全国县级前列;成功获得2020年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举办权,是中国首个获国际运动会举办权的县级城市…… 这是一片活力四射的热土,这是一个爱拼会赢的地方。改革开放40年,晋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 回望历史深处,发展路径的选择从来都不是偶然发生,而是经过科学的设计,更是充满智慧的创造。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带着思考专程到晋江市调研,总结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思路。“晋江经验”由此提出。 16年来,福建不断挖掘“晋江经验”的丰富内涵,“晋江经验”成了推动福建省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制胜法宝。 “晋江经验”伴随改革开放诞生、成型与发展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陆域面积仅有649平方公里,人多地少,一度让晋江人过着“食不果腹”的辛酸日子。为了谋生,一拨又一拨敢闯敢拼的晋江人,漂洋过海、远走他乡。就这样, 300多万晋江人在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了脚。 1978年,晋江的GDP仅为1.45亿元人民币,人均刚过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元,仅为当时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财政收入1488万元,是一个严重入不敷出的穷地方。 1979年7月,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同年,国务院公布晋江东石港为福建省的对外港口起运点之一。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大好时期,强劲的春风吹拂着晋江的每个角落,晋江人的内生动力被全面激活,抢占改革开放先机,充分利用对外开放桥头堡的优势,引进“侨资”“侨企”,从搞作坊、办工厂起步,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1984年,晋江县乡镇创办第一家三资企业----晋江县莲屿华侨塑胶制品厂; 1991年,旅居菲律宾的晋江侨领施至成、陈祖昌投资建设福埔综合开发区,并举行奠基典礼; 1992年,晋江撤县设市,并被确定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被赋予15条改革开放措施; 1995年,晋江在福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小康目标; 1996年,晋江机场建成,并开通国内国际航线数十条; 1998年,晋江成为福建经济实力十强县(市)第一名; 2000年,晋江进入“全国十强县(市)”行列; 2001年,晋江被福建省委、省政府列为中等城市; …… 在福建省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关注晋江发展。从1996年到2002年,习近平同志6年7次深入晋江一线,进基层、下企业、访农村,不断密切关注晋江的改革发展事业。 2001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步入新的十字路口:“9·11”事件引发世界格局重大变化;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深度融入全球化体系;亚洲金融危机余波未平……发展该怎么走?改革向何处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引人深思。 而此时的晋江已跃入全国百强“前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初现。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带着思考专程到晋江市调研。在调研中,习近平总结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思路,即: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始终坚持以诚信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始终坚持和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服务;处理好有形通道和无形通道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晋江经验”,由此提出。 两个月后,习近平同志将此调研思考整理提炼,撰写成《研究借鉴晋江经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一文,先后刊登于《人民日报》和《福建日报》。他在文中提出“‘晋江经验’是地方主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积极实践”。“晋江经验”从此成为引领福建加快改革、全面发展的一个标杆。 16年来,福建始终凝心聚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传承发展“晋江经验”。2011年,福建省委在晋江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在全省推广学习“晋江经验”。同年底,“晋江经验”被写入福建省委党代会文件。 2014年9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晋江召开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现场会,晋江进入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快速阶段,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晋江特色的全面发展道路。 “晋江经验”推动经济发展、引领创新创造 1979年,改革开放浪潮涌动,这一年,也是洪肇设人生和事业的分水岭。 “1979年,我还在做着凉席生意。”那时,26岁的洪肇设除了卖凉席,还踩着自行车,走村入户卖花生油。“有一天,我拉着80斤花生油准备去安海镇售卖,在半路上听人说,大家都在做服装生意。”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原本是裁缝出身的洪肇设,把80斤花生油卖掉后,揣着钱到石狮买了一捆面料。回到晋江,便开始做服装。当时的他,只有300元钱,一块门板、一台缝纫机、一个烧炭的烫斗和一把剪刀。这,是他所有的家当。靠着这些家当,洪肇设创立了柒牌男装。 创业之初,洪肇设经历了一台缝纫机坏了要修上三天、做好的衣服卖不出去、工人的工资发不出来等重重困难。但坚持下来却是一步一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柒牌男装发展到现在,以其超400亿元的品牌价值领跑中国服装行业品牌阵营。 带着梦想前行,回首往昔,从一个小商小贩,到现在的行业领军人,洪肇设感慨万千:“主要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还有就是晋江人的爱拼敢赢精神,我们晋江人都胆大、心细、能吃苦。” “晋江经验”的精神在洪肇设身上得到生动体现,“晋江经验”也成了他行动指南和制胜法宝,助推他把企业做大。 企业做大了,现在的洪肇设是想着如何“走出去”。“我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不仅是我们的产品走出去,资本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带着文化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喜欢中国,最终,才能爱上中国的品牌和中国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