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民生

旗下栏目: 股票 理财 民生 银行

農業保險,離“敢保能賠”有多遠(民生視線)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21
摘要:核心閱讀隨著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農險的政策效應迅速放大,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提高農民福利方面的作用不斷顯現。以往的保險賠款僅能覆蓋物化成本。2018年中

原標題:農業保險,離“敢保能賠”有多遠(民生視線)

農業保險,離“敢保能賠”有多遠(民生視線)

核心閱讀

隨著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農險的政策效應迅速放大,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提高農民福利方面的作用不斷顯現。

以往的保險賠款僅能覆蓋物化成本。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探索開展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財政部等3部委聯合發文宣布,3年內將有24個縣試點落地,保障水平將大幅提升。

管理部門在農險業務中的權力邊界和角色定位須進一步明確,農險補貼有待精細化管理,農險經營水平亟須提升。

李智在北京市通州區流轉了1000多畝耕地種梨。今年5月,梨樹剛剛挂果不久,一場冰雹砸得果子七零八落,幾近絕收。樹體也傷得不輕,記者去採訪時,李智正忙著給受傷的枝干上藥,“去年開始結果,這場大災忒狠,明年也難有收成,后年能緩過勁兒就不錯了。”

所幸,他投保了中國人保的梨樹保險,每畝保額4000元,基本能覆蓋物化成本。“一周內查勘、核賠都到位了,這個險明年還保。”李智說。

5月下旬以來,南方連續強降雨。正值夏糧開鐮季節,人們也擔心:因災害天氣導致的減產、絕收,農業保險能提供多少補償?

農險功能日益完善,全方位護航“三農”發展

“從1982年試點至今,我國農險市場規模從最初的23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572.65億元,世界第二,亞洲第一,這速度在全球絕無僅有!”談起農業保險的發展,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庹國柱感慨道。

目前中央財政支持的農險標的種類,已從2007年的水稻、小麥、棉花、玉米和大豆5種,擴展到2018年的糧油棉糖作物、馬鈴薯、森林、制種、奶牛、能繁母豬、育肥豬、藏系羊、牦牛、天然橡膠等16種,農業保險可承保農作物200多種。“農業保險已經成為國家農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庹國柱說,隨著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農險的政策效應迅速放大,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提高農民福利方面的作用不斷顯現。

——補償農民損失,穩定糧食生產,確保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每年有多少農戶能像李智一樣,大災后恢復生產時有保險來幫襯呢?2018年,這個數字是6244.96萬戶,他們共獲得農業保險賠款 423.15億元。

2016年,農險賠款支出超過農作物直接經濟損失的10%,是國家農業災害救助資金的10倍,首次出現總賠款額超過財政補貼總金額的情況。全國農險業務簡單賠付率達到83%,有11個省份賠付率超過100%。賠付率最高的福建省,達到186%。

2016年和2017年,中央財政撥付農險保費補貼資金撬動風險保障金額,分別達到138倍、156倍。

“種田大戶有能力在災后重拾信心,恢復生產﹔小農戶也不會因為減產、絕產徹底撂荒,外出打工。奶牛保險、蛋雞保險等,對穩定農副產品生產、保証供應、穩定物價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一家一戶而言,農險是雪中送炭,對於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穩定運行而言,農險是‘保障網’‘穩壓器’。”庹國柱說。

——扶助農民增收,激活“農村小微金融鏈條”。

河北省阜平縣的紅棗種植已有幾百年歷史,是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地方財政補貼六成保費,鼓勵農民給紅棗種植上保險。有保險兜底,就算絕收,農民也能收回本錢。此外,棗農還可以憑保單申請貸款,很多種植大戶又辦起了紅棗酒廠,多年沒人打理的棗園熱鬧起來了,致富路上,棗甜酒香。

類似的金融創新在各地層出不窮,無論是“政府+龍頭企業+農戶+銀行+保險”模式,還是“銀政保”模式,都借力保單質押、貸款人人身意外保險、小額貸款信用保証保險的“增信背書”,讓農民申貸更順利。

——支持農業市場化改革,推動大宗農作物定價機制改革。

連續兩年嘗到“保險+期貨”甜頭的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今年將“保險+期貨”覆蓋全縣11個鄉鎮的40萬畝開割橡膠。近年來,甘蔗、棉花、玉米、橡膠樹等多種農作物都採取這一模式進行試點,力求推廣后能實現農戶、保險公司、期貨公司三方共贏,進一步解決政府放開一些農產品最低保護價后,農戶可能面臨的價格風險和收入風險的問題。

此外,為土地流轉、林權改革等市場風險兜底的土地流轉履約保証保險等也在各地破土而出,保護農民利益,保駕農業市場化改革穩健推進。

——助力脫貧攻堅,以保險帶動產業扶貧,防止因病返貧,避免大災陷貧。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高寒缺氧,年均氣溫零下4攝氏度。在當地,牦牛和藏系羊是牧民家庭的“命根子”,然而每到冬春時節,往往一場暴雪就讓牧民白辛苦一年。安信農保在2016年推出業內首款藏系羊牦牛降雪量氣象指數保險。首個試點年度果洛州雪量遠超往年,45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獲賠逾3000元。

2017年,河南蘭考的一位村民因冠心病住院治療花費9萬多元,新農合、大病補充保險等報銷7.6萬元后,中原農險“農村居民團體健康險項目”再報銷9300多元,極大地減輕了個人支付壓力,避免因病致貧。近年來,中原農險為蘭考提供“三農保險”一攬子解決方案,保障覆蓋農民生產生活各個方面,成為保險助力脫貧的生動樣板。

“1998年洪災過后一年多,我們到災區調查,發現農民還住著簡易帳篷,吃著白水煮菜。現在種植、養殖、農房、農機具都有保險保障,作為國家大災救濟的有力輔助,於災后護佑百姓安穩生活,助力社會平穩運行。”庹國柱說。

保障程度有待提升,產品費率需要“精耕細作”

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要求,農業保險還需要“提質增效”。

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記者採訪過的江蘇種植大戶李先生,從農民手裡流轉了1000畝水稻,算上地租,每畝每年成本1500元,正常年景一畝地收入1800元,利潤300元左右。

“現在一畝地保額隻有600元,遇有大災,指望保險賠款的話,連貸款都還不上。我們不能拖欠工人工資、農民的地租,隻能硬著頭皮再貸款。心裡確實不踏實。”他說。

記者近年來在基層採訪中,聽到農民呼吁最多的就是:保額再高點兒。

李智所在的通州區,春夏交替時經常有大風、雹災天氣。“從宋庄往南到永樂店,30公裡寬,基本都在‘雹災帶’內。”人保查勘員跟記者說,因為是政策性險種,冰雹帶內的果木和其他區縣的果木,保險費率是一樣的。“對低風險標的投保者來說,這有失公平,會影響投保積極性。”庹國柱說。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