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免费开放部属6家线上培训平台的基础上,面向社会遴选公布华为、腾讯、淘宝等50家线上培训平台。31个省份公布线上培训平台1675个,涵盖职业(工种)超过140个。全国线上技能培训平台实名注册超过930万人次,开展线上培训超过790万人次。 陕西抽调1000余人,组建“千人服务团”,公布联系方式,接受企业咨询,主动宣讲政策,帮助企业选平台、选课程、定方案,协调解决难点堵点,协助申领补贴资金。山东“全面普及+重点推荐”做好线上培训资源供给,“全员免费+重点补贴”做好线上培训政策支持,“全程服务+重点监管”做好线上培训制度保障。成都做到企业“在线提技能、工学两不误”和市民“停工不停学、在家有事做”,先后投入1600余万元建设升级“成都职业培训网络学院”,开发上线20多个产业领域84个专业培训包,1686个课件资源。 社保助企“免减缓” 会同有关部门实施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着力缓解企业经营困难。2-6月,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经营情况,对企业缴纳的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实行阶段性减免。免征中小微企业等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单位缴费部分,最长不超过5个月,减半征收大型企业等参保单位三项社保单位缴费,最长不超过3个月。困难企业可申请缓缴社保费,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缓缴期限不超过6个月。同时,明确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单位方式参加三项保险的,享受中小微企业政策。 2-4月,共减免企业三项社保费3402.7亿元,企业缓缴社保费353.7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因免征社保费直接受益2696.2亿元,占减免额的79.2%。预计上半年减免三项社会保险费6000亿元。 各地人社部门与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做好企业划型工作,无需企业申请、无需提供证明材料,不增加企业事务性负担。 关爱抗疫“一线” 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工资福利、职称(岗位)晋升、工伤保险、紧急补充医务人员、及时表彰等5类12项关心关爱抗疫“一线”的政策措施。落实传染病疫情防治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及时核增医疗卫生机构一次性绩效工资总量,提高卫生防疫津贴标准并扩大到一线医护人员,明确一线医务人员在轮休、隔离期间,工资福利待遇按出勤对待。从优先申报评审、开辟绿色通道、突出抗疫表现、优先岗位聘用、优化评审服务等方面,对疫情防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实施职称倾斜政策。开辟绿色通道,简化程序,对因履行工作职责感染新冠肺炎的一线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认定工伤并发放待遇。为疫情防控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等事业单位紧急补充医护人员等疫情防控工作人员设立招聘绿色通道,细化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及时奖励、岗位晋升、年终考核等倾斜性政策措施。指导各地各部门有序开展疫情防控表彰工作。 24个省份通过绿色招聘通道,拿出9222个岗位用于紧急补充一线医务人员,目前大部分招聘人员已到岗参与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26个省份为8529名符合条件的一线医务人员优先晋升岗位等级。1943名抗疫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 人社扶贫攻坚 把挂牌督战的52个贫困县、“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湖北省作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始终把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作为人社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精准帮扶政策,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求职就业,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吸纳就业,引导公共服务机构、职业中介机构介绍就业。与普通劳动者相比,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可享受的补贴项目更多,补贴标准更高。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等服务活动,把贫困劳动力作为重点对象,提供职业介绍和岗位信息服务。拓展就业渠道,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等复工复产,积极发展社区工厂、卫星工厂、就业驿站等吸纳就业,建立返乡创业孵化园扶持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开发农村保洁保绿、治安协管、养老护理等公益性岗位,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积极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对口支援机制、省内结对帮扶机制,加强精准对接,大力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业帮扶,有组织输出一批外出务工,加大扶贫车间、社区服务等岗位开发力度,加强安置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拓展贫困劳动力就业机会。支持“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技工教育,加大线上培训资源免费开放力度。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动态清零行动,完善信息系统,加强数据核验比对。实施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加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倾斜力度,落实基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倾斜政策。 截至4月30日,已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2600多万人,占去年外出务工总数的95.4%。其中,挂牌督战的52个县261万人,超过去年外出务工总数。发展各类就业载体3万余个,扶持创业致富带头人近30万人,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超百万。52个重点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8.68万人,参保率99.99%,其中已有42个县实现未参保人员清零。 湖北积极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动员本地企业优先招录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实施公益岗位“倍增计划”,托底安置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广东充分发挥“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提升就业服务精细化和劳务协作组织化程度。新疆积极发展卫星工厂带动就业,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模式,建立“县有龙头企业、乡有规模企业、村有卫星工厂、户有小作坊”就业布局。宁波强力推进返岗、增岗、稳岗工作,确保贫困劳动力“出得来、稳得住、能融入”。贵州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人以上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人社服务快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