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最深的是,习书记与我们分享了他对中国社会整体情况的看法。他说,中国比较大,国情比较复杂,各个地方的情况可能都有差异。但是,如果我们要真正的想为国家做一些事情、有报国理想的话,应该更多地深入到基层,真正地了解实际的国情是怎么样的。“同学们的忧国忧民,只有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去为社会作贡献。”他勉励我们“立志高远,多读书,多到基层磨炼”。 我们觉得习书记非常懂得青年人的所思所想,非常懂得当时青年学生特别是北大学生的成长困惑,对我们有一种导航的方向感。聆听习书记一席话,我们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成长方向。 《福建日报》以《向社会学习 向人民大众学习——北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圆满结束在榕活动返京》、《福州晚报》以《北大学生赴榕社会实践团举办汇报会——习近平同志同他们进行长时间亲切交谈》为题,分别在头版对此次座谈会进行了报道。 采访组:请谈谈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对您的影响。 李树峰: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在福州反响热烈,也在北大引发强烈反响。习书记当年对我们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勉励,时时激励我奋斗前行。 我在北大上学时印象最深的是课外讲座特别多,接受现实社会的信息基本上都是通过讲座间接获得,但又觉得这些讲座理论的东西比较多,联系实际的不多。通过参加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跟社会现实直接结合,就好比有一种“开天窗”的感觉,见到了一个真正现实社会的样子。我们明显感到,书本上学习的与现实中看到的不一样,开始学会更多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学校学习的大多是从宏观层面、从假设性的前提看问题,更多的是宏观分析性的逻辑思维。而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真正从现实的角度看问题,让我们变得更加理性和冷静。这是从书本和讲座中无法获知的,这种沉甸甸的收获,对当年的我们来说尤其重要。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后,我感到同学们都少了迷惘,多了远见;少了躁动,多了踏实;少了失望,多了希望。 1990年暑期在福州的社会实践经历,虽然只是我成长和人生中的一朵浪花,但每每回忆总会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此刻,我不由得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喜爱的诗词《采桑子·反“愁”》:“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 采访组:您是福建人,毕业后又回到福州工作,您能否谈谈对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时的印象? 李树峰:1991年夏天,我从北大毕业回到福建,被分配到省委农办秘书处工作,更多地了解和感受到福州的发展变化。对习书记在福州时的工作,我有三个方面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习书记的为民情怀。习书记总是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福州时,他大力推动“四个万家”(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活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称赞,我当时也陪同农办的领导参与了这项活动。 这种为民情怀,从习书记在1990年7月15日晚填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阕中,可见一斑。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第二,习书记的战略谋划。习书记在福州时,提议并主持编制了“3820”工程,即《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科学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习书记在主持规划时,组织课题组外出考察,在媒体上开办“怎样赶上亚洲‘四小龙’专栏”,开展“万人答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等活动,广泛发动市民参与。当时,我们农办也深度参与了这项工作。 习书记当时还非常重视海洋经济,重视生态建设,提出“海上福州”战略。他说:“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在于江海。” 第三,习书记的实干作风。听说习书记来福州不久,就提出“马上就办”的理念和要求,并在福州开发区现场办公会上提出“马尾的事,特事特办,马上就办”。旋即,马尾诞生了“一中午拟定一个文”“两天办好办厂手续”等生动故事。“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后来成为福州打造效能政府、加强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并被推广到福建全省。 习书记在福州还提出了工作督查制度、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全程代办制、投资项目审批“一栋楼办公”、会议“限时发言”等许多改进作风的举措。 回忆三十年前与习近平同志接触的珍贵往事,仿佛又一次聆听习书记那天傍晚和我们的谈心谈话。回头看看自己这些年走过的路,我对习书记当年那些话体会更深了,理解更透了。我相信,这些话对于今天青年学子的成长一定会有帮助和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