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遴选公布一批数字经济“瞪羚”等创新企业清单,大力发展新零售、“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等线上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平台型交易中心和平台经济品牌企业。扶持“旅游+”“+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总部经济。 四、保粮食能源安全 19.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压紧压实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确保全年粮播面积1250万亩、总产量500万吨。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提升粮食应急保障水平。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调整优化粮食储备结构。 20.全力抓好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加快推进84个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升8个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水平。加强“菜篮子”基地建设,加强280万亩蔬菜田间管理。推进96个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养猪场项目落地投产,确保完成年存栏900万头目标。推动农产品主产区与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一品一策”对接销售。 21.强化能源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多类品种、多种形式互为补充、协同联动的能源安全储备制度。加强天然气供需平衡调度。有序提升煤炭储备规模。增强油气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做好电力供应保障工作,优化电力调度,合理安排运行方式,构建稳定灵活的电力供应安全保障体系。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五、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22.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固链行动。加快构建我省产业链自主配套体系,培育形成20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加强电子信息行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加快推动“电动福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设立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金;加强石化下游塑料加工、纺织、鞋服、家装等产品市场内销供需对接。大力培育5G、物联网、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23.推进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工程。加大“三个一百”重点企业支持力度,培育省级工业和信息化龙头企业400家以上。大力培育产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及其产业链配套企业上线“金服云”平台,对接“快服贷”产品。 24.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精细化工等产业链短板,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集群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共建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加快建设省创新研究院和省创新实验室,推进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创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制。 25.加快推进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围绕龙头品牌带动、科学规划布局、产业集约发展、产教融合、科技创新等十大专项,加快园区标准化建设步伐。重点推进首批16家试点园区标准化建设,促进优质生产要素集中集聚,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产业。创新工业(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投融资机制。 26.强化产业链招商。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全面推进“云招商”“云签约”,抓好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相关工作,做好“9·8”投洽会、“5·18”海丝博览会境外客商资源维护,办好“6·18”创交会云上展会。 六、保基层运转 27.加大基层保障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转移支付支持。持续优化转移支付结构,重点向财政困难地区、基本民生领域倾斜。做好教师工资保障工作。保障基层村居组织运转经费。 28.加快转移支付预算下达进度。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加快转移支付预算下达,切实缓解基层财政资金压力。 29.强化支出保障与约束。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足额保障基本民生和基层运转各项支出。完善财政风险防范处置机制,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 七、畅通产业、市场、经济社会循环 30.畅通产业循环。分级分类协调解决企业对设备、零配件、原材料等多方需求,切实疏导和打通各种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堵点。实施打通外贸全链条发展十大行动。推进“丝路海运”“数字丝路”等八大工程。 31.畅通市场循环。加快推动居住、商业、医疗、文化、旅游、康养等行业复市,促进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最大限度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鼓励社会与个人创新创业。聚焦产业消费“双升级”,推动形成市场供需的良性互动。 32.畅通经济社会循环。坚决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重点工作,兜紧“米袋子”、丰富“菜篮子”。下大力气解决好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社区治理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八、激活消费需求 33.重振线下消费信心。落实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系列政策,鼓励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在五一黄金周之前出台消费券政策。开展“消费季”促消费活动,积极发展假日经济和夜间经济。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发展,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推动步行街改造提升,加快打造地标性商圈。推动传统消费行业调整营销方式、产品供给等。 34.积极培育新兴消费。培育壮大生鲜电商、物流直配、网络诊疗、线上教育、数字娱乐等新兴消费领域和消费热点。推进名优特农产品网络营销。对利用电商平台实现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或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给予奖励。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扩大现代信息技术和绿色环保商品消费。科学引导居民理性扩大健康类消费。 35.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支持出口企业参加“闽货华夏行”等国内重点展会。搭建外贸企业与国内大型平台商、线上营销大V的合作平台,鼓励出口企业在知名电商平台打造福建出口产品内销专区。引导优质外贸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加大对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投保的支持力度。 九、扩大有效投资 36.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落实加快5G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18条措施,组织实施一批数字基础设施示范应用工程,重点推进华为鲲鹏超算中心等52个重大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培育形成新的投资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