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促进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落实《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坚持同等优先、适当倾斜,支持老区苏区加快建设铁路、高速公路、“四好农村路”,支持老区苏区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补齐民生短板、保护生态环境,支持老区苏区强化产业支撑、人才支撑和红色文化支撑。开展千家社会组织“一对一”帮扶老区村行动。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各类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坚持和深化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力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打造更多“福”字号优质农产品。完善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实施乡镇便捷通高速工程,让更多乡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30分钟内上高速,进一步织密路网、提速增效。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发展,全力支持驻闽部队改革落地和练兵备战,加强国防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国防动员体制和征兵工作改革。持续落实干部转业、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政策,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做好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积极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海洋船舶产业军民融合试验基地,办好“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 (三)坚持绿色发展,确保生态美成为新福建的永续优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先导区。全面总结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效,持续推出更多创新举措。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力弘扬长汀经验,推进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深化生态云平台建设,实施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行动。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整改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工业、机动车等污染源综合治理,完善臭氧污染防控体系。深入践行木兰溪治水理念,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行全省水系治理“一张图”,共抓闽江、九龙江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彻底消除小流域“牛奶溪”,地级城市建成区消灭黑臭水体。实施饮用水安全“六个100%”工程,提升城乡饮用水水质。严格建设用地环境准入,推进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优化危废利用处置设施布局。全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下更大力气提升城乡面貌品质。加快编制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注重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强化“多规合一”,提升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推进“两违”综合治理,加快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加大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力度,以设施配套、功能提升、环境美化、安全宜居为重点,统筹推进老旧小区、街区片区和老城区改造。加快改造老旧水电气和通信管线管网,新建改建城市供水管网1000公里、污水管网1000公里。编制新一轮农村供水规划,新建改建农村供水管网6000公里。强化乡村规划引领,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高质量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百城千村、百园千道、百区千带”绿化美化行动,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生态产品、绿色福利。 (四)坚持开放发展,力争在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走在前头。抓住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机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加快打造新时代对外开放新高地。实施海丝核心区建设提升行动,持续推进数字丝路、丝路投资、丝路贸易、人文海丝、生态海丝、海丝茶道等八大工程。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两国双园。积极推动我省和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泉州市和金奈城建立友好省城关系,谱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鼓励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培育发展一批重点平台和重点业态,力争取得更多标识度高、影响力大的制度创新成果。着力稳外贸,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和新兴服务贸易,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借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进口。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着力稳外资,全面贯彻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推动中沙古雷乙烯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建设,加快集中集聚优质生产要素。精耕细作第21届“9·8”投洽会,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精品。发挥闽籍侨亲、侨商优势,在深化闽港闽澳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上有更大作为。 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认真落实、持续完善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一是以“通”促融。推进经贸合作畅通,促进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对台金融合作先行先试,推动对台农业合作持续走前头,提升对台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推进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促进厦金、福马率先融合发展。加快平潭开放开发和国际旅游岛建设。二是以“惠”促融。贴近台胞需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发挥各类闽台交流基地、台青就业创业基地等作用,支持台湾各类人才来闽实习就业创业,扩大对台招生规模。三是以“情”促融。办好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等活动,加强基层民众交流交往。办好“福建文化宝岛行”、林博会、文博会、旅博会等,促进心灵契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