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发展。全市现有医养结合机构7家,护理型床位增加到1.38万张。建成43个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1165个村级卫生所开通医保即时结算端口。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1026个,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63.8%。 推动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市县两级均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定期巡访制度和信息台账。探索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及时为留守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等服务。 平潭 加快先行试点 促进两岸交流融合发展 建体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数字公民”体系,利用“互联网+”概念和平潭智慧岛网格化管理平台,推进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打品牌。举办共同家园论坛、村里长交流会等系列品牌活动,促进两岸广泛交流。举办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吸引800多名台湾青年落地就业。聘请20余名台湾专才参与实验区公共事务管理。 树形象。以打造融合型社区为目标,持续提升社区底蕴和魅力。在潭城镇东门社区开展两岸基层融合试点,完善“自下而上”的议事决策模式。借鉴台湾社区志愿者服务经验,在社区里组建6支志愿者队伍。 莆田 完善体系建设 儿童关爱保护形成“四化”格局 规范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联席会议制度。配齐乡镇督导员58名,村(居)儿童主任939名。创新“一人一档案” “一季一更新”等模式,实现常态管理。 精准化。依托网格平台,对全市范围内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信息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档造册,通过信息分析研判,实现精准帮扶,经验做法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多样化。建立市、县“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心”3个、“儿童之家”386个。涵江区关爱服务项目入选团中央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权益保护示范项目”。 社会化。培育儿童服务类社工机构和心理服务类社会组织30多个,开展活动近百场,投入帮扶物质和资金500余万元。 南平 健全完善机制 推动精准扶贫有效落实 完善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建立困难群众主动排查和发现机制,对未纳入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重病等9类重点对象开展全面排查。建立低保对象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月开展信息比对的工作机制,加大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 扩展低保救助对象范围。探索低保救助从“收入型贫困”向“支出型贫困”延伸。与多部门全面建立定期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每半年开展一次因患重大疾病(因伤)、因残等致贫家庭主动排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救助范围。 推进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将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纳入对县级民政工作考评范畴,结合全市实际提出“六个一”具体贯彻措施,对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和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推进情况开展检查。 龙岩 突出惠民利民,打造殡葬改革示范样本 积极稳妥推进整治。将违法违规私建大墓、豪华墓等整治纳入市“解难题、化积案”省级重点协调解决难题积案项目,着力对“三沿六区”范围内的违建殡葬设施进行分类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积极推行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营造全社会支持殡葬改革良好氛围。 增加财政扶建投入。加快城乡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改造,投入1000万元补助500个村级农村公益性骨灰楼堂建设,投入980万元对已建成的7个殡仪馆进行设备设施环保技改,设置7个殡仪服务站,已建成22个公墓、1064个农村公益性骨灰楼堂,节地绿色生态安葬比例达90.3%。 大力推广上杭经验。指导上杭县持续推进殡葬改革,全县10座乡镇公益性公墓和244座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全部竣工,实现殡葬设施全覆盖。总结推广政策推动、各方联动、干群互动、标杆带动的“四轮驱动”上杭殡葬改革经验和做法。 宁德 聚焦摆脱贫困 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 救助标准实现城乡一体。建立农村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乡低保标准全面实现一体化,城乡低保平均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7408元,同比增幅分别达6.8%、20.9%。贯彻“边缘从宽、应保尽保”原则,持续扩大低保人口覆盖面,低保对象占户籍人口比例为1.75%。 特困供养提速增效明显。充分发挥市县社会福利中心与民办养老机构、乡镇敬老院作用,全力推进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将集中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低保标准的240%,照护标准分别提高到最低工资的24%、60%、96%,集中供养率由2018年底的7.11%提高到55.27%。 助推老区苏区共享发展。主办“闽东老区苏区发展变化档案图片展”,引起强烈反响。举办宁德市第四届慈善文化节,建成蕉城区等5个慈善助老超市。(本版文/图由福建省民政厅提供) |